送李尊师归临川

李咸用 〔唐朝〕

蟠桃一别几千春,谪下人间作至人。

尘外烟霞吟不尽, 鼎中龙虎伏初驯。

除存紫府无他意,终向青冥举此身。

辞我麻姑山畔去,蔡经踪迹必相亲。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自从离别蟠桃盛会已过了几千年,您被贬谪到人间成为道德高尚的至人。

尘世之外的烟霞美景吟诵不尽,鼎中修炼的龙虎丹砂刚刚被驯服。

心中除了存有回归紫府的意念外再无其他想法,最终将要向着青天飞升而去。

您辞别我从麻姑山畔离去,想必会与蔡经的踪迹相互亲近。

1. 李咸用:晚唐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多为七言律诗和绝句,风格豪放,内容多涉及咏史、抒怀、赠别等。

2. 尊师:对道士的尊称,在唐代,道教盛行,道士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

3. 紫府:道教术语,指仙人居住的地方,又称“紫宫”“紫虚”等,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4. 麻姑山: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是道教名山,相传麻姑在此修道成仙,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5. 蔡经: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记载,他曾得到仙人王方平的指点,后与麻姑相会,成为道教传说中的重要人物。

  • 蟠桃:传说中生长在天宫的仙果,象征长寿和仙境。
  • 谪下:被贬降下来,此处指从仙境来到人间。
  • 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极高境界的人,这里指李尊师。
  • 尘外:尘世之外,指仙境或清净之地。
  • 烟霞:烟雾和云霞,常用来指代自然美景或仙境。
  • 鼎中龙虎:鼎是古代炼丹的器具,龙虎指炼丹的药物或火候,这里代指炼丹之事。
  • 紫府:道教称仙人所居之处。
  • 青冥:青天、天空。
  • 麻姑山:道教名山,相传为麻姑成仙处。
  • 蔡经:传说中的仙人,曾与麻姑相会。

《送李尊师归临川》是一首充满道教文化色彩的送别诗。首先,我们从诗题入手,明确这是诗人送别李尊师返回临川所作。诗的开篇运用神话传说,将李尊师的身份加以美化,赋予其仙气,这既符合当时社会对道士的认知,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重。

中间两联分别从自然景色和修仙之事两个方面描绘了李尊师的生活,展现了他超脱尘世、潜心修道的状态,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颈联则直接抒发了李尊师一心向道、渴望回归仙境的志向,让我们感受到他对道教信仰的坚定。

最后一联点明送别地点,并借用蔡经的典故,既呼应了前文的道教元素,又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李尊师的描绘和送别之情的抒发,展现了唐代道教文化的盛行以及文人与道教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唐代的社会背景和道教文化知识,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这首诗开篇“蟠桃一别几千春,谪下人间作至人”,以神话传说起笔,将李尊师描绘成从仙境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既点出其非凡的身份,又表达了对他的尊崇。“尘外烟霞吟不尽,鼎中龙虎伏初驯”两句,前者描绘了尘世之外的美景无穷无尽,后者则暗示了李尊师在炼丹修仙方面的成就,展现了其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

“除存紫府无他意,终向青冥举此身”抒发了李尊师一心向道、渴望回归仙境的志向,情感坚定而执着。最后“辞我麻姑山畔去,蔡经踪迹必相亲”,点明送别场景,同时借用蔡经的典故,进一步烘托出李尊师的仙人气质,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乡后能与仙人为伴的美好祝愿。全诗充满了道教色彩,语言飘逸洒脱,意境高远,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与对仙境的向往巧妙融合在一起。

李咸用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也有不少与道教相关的内容。从诗题《送李尊师归临川》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李尊师,他要返回临川。临川在唐代是道教活动较为兴盛的地区之一。诗人通过对李尊师的赞美和对其归程的想象,表达了对道教仙境的向往以及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当时社会道教文化盛行,文人与道士交往频繁,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道教的崇尚和对超尘脱俗生活的追求。

作者信息
李咸用

李咸用,唐,生卒年不详。族望陇西(今甘肃临洮)。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〇《殷文圭》附。咸用工诗,尤擅乐府、律诗。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为善写“征人凄苦之情”,有“国风之遗音,江左之异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则诋为“气格卑下”(《唐才子传》)。与修睦、来鹏等有交谊,时有唱酬。作诗颇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披沙集》6卷。《全唐诗》存诗3卷。

古诗数量:175名句数量: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