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将俎豆为儿戏,争奈干戈阻素心。
遁去不同秦客逐, 病来还作越人吟。
名流古集典衣买,僻寺奇花贳酒寻。
从道趣时身计拙,如非所好肯开襟。
曾将俎豆为儿戏,争奈干戈阻素心。
遁去不同秦客逐, 病来还作越人吟。
名流古集典衣买,僻寺奇花贳酒寻。
从道趣时身计拙,如非所好肯开襟。
曾经把祭祀礼仪当作儿时游戏,无奈战乱阻断了我纯真的心意。
不愿像秦客那样追逐功名利禄而隐遁,生病时还像越人那样呻吟悲叹。
为了购买名流古籍不惜典卖衣物,为寻访偏僻寺院的奇花甘愿赊酒前往。
自从遵循道义、顺应时势以来,个人生计显得困窘;如果不是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怎肯敞开心扉。
1. 李咸用:晚唐诗人,其诗多抒发对现实的感慨和个人的情怀,风格沉郁。
2. 俎豆:既是古代礼器,也常用来代指礼仪、祭祀等文化活动,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重要象征。
3. 越人吟:出自《史记·张仪列传》等典籍,后成为文学中表达病困、思乡或处境艰难时悲叹的典故。
4. 晚唐诗歌特点:受时代影响,晚唐诗歌多带有感伤、忧愤的色彩,常反映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5. 律诗结构:本诗为七言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通常要求对仗。
《寄所知》是晚唐诗人李咸用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心境的描绘,展现了乱世中诗人的坚守与追求。
开篇从回忆入手,将儿时对礼仪的懵懂嬉戏与如今战乱对本心的阻碍相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变迁给诗人带来的冲击。接着,诗人表明自己的人生选择,不追逐世俗名利,即便在病困之中也保持着自身的操守,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诗的中间两联,通过“典衣买古集”“贳酒寻奇花”这样具体的生活场景,让我们看到诗人对精神世界的重视。他可以为了心爱的古籍和美丽的自然景色,不惜付出物质上的代价,这种对理想和志趣的执着,在动荡的社会中更显珍贵。
最后,诗人以直白的语言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遵循道义、顺应时势,哪怕生活困窘也不在意,只有真正热爱的事物才能让他敞开心扉。这不仅是对友人的倾诉,更是诗人自我人格的宣言。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情感深厚,对仗工整,用典恰当,将个人的情怀与时代背景巧妙结合,让我们在品味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晚唐文人的精神世界。
全诗围绕诗人的心境和生活展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曾将俎豆为儿戏,争奈干戈阻素心”,通过今昔对比,昔日把礼仪当作儿戏的纯真时光已逝,战乱无情地阻断了诗人的本心,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
颔联“遁去不同秦客逐,病来还作越人吟”,表明诗人选择隐遁,不与追逐名利者同流合污,即便生病困苦,也坚守自我,体现了其高洁的品格。
颈联“名流古集典衣买,僻寺奇花贳酒寻”,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描绘出诗人对古籍和自然之美的热爱,即便需要典衣、赊酒也在所不惜,展现了他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尾联“从道趣时身计拙,如非所好肯开襟”,直抒胸臆,表明自己遵循道义、顺应时势,即便生活困窘也无怨无悔,只有面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才会敞开心扉,进一步凸显了诗人不慕荣华、坚守本心的高尚情操。
李咸用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生凋敝。这首《寄所知》是诗人写给自己所了解、熟悉的人(可能是友人)的作品。从诗中内容来看,诗人身处乱世,历经沧桑,内心有着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他不慕名利,坚守自己的操守和志趣,即使生活困窘也不改其志,这首诗正是他当时生活状态和心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