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班主簿入谒荆南韦常侍

方干 〔唐朝〕

束书成远去,还计莫经春。

倒箧唯求醉,登舟自笑贫。

波移彭蠡月,树没汉陵人。

试吏曾趋府,旌幢自可亲。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收拾好书籍准备远行,计划着不再经历即将到来的春天。

倒空箱子里的东西只为求得一醉,登上船只时自嘲家境贫寒。

彭蠡湖上的月影随波移动,树木遮掩了汉陵一带的行人。

曾经担任试吏时曾在府衙任职,看到官员的旗帜仪仗自然感到亲切。

1. 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2. 常侍:官名,秦始置,西汉沿置,东汉时为宦官专任,魏晋以后多为亲信大臣担任。

3. 彭蠡:中国古代大泽名,即今鄱阳湖的古称,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4. 送别诗: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多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或对未来的期许等情感,此诗便是典型的送别诗。

5. 方干:唐代诗人,字雄飞,著有《方干诗集》,其诗多以山水田园、送别赠答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 班主簿:指诗中被送的人,主簿是古代官职名。
  • 入谒:前往拜见。
  • 荆南韦常侍:荆南地区的韦姓常侍,常侍是古代官职名。
  • 束书:收拾书籍,指整理行装。
  • 还计:回来的计划。
  • 倒箧:倒空箱子,形容拿出所有东西。
  • 彭蠡:古代大泽名,在今江西省境内。
  • 汉陵:汉代的陵墓。
  • 试吏:担任试用官吏。
  • 趋府:到府衙任职。
  • 旌幢:古代官员出行时的旗帜仪仗。

《送班主簿入谒荆南韦常侍》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一首送别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首联点明友人即将远行且归期计划,颔联描绘友人临行前的行为与心态,颈联转向想象中的旅途景物,尾联则提及友人过往的官场经历。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结合古代的官职制度和地理名称,比如“主簿”“常侍”这些官职,有助于我们了解诗中人物的身份;“彭蠡”“汉陵”等地名,能帮助我们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没有直白地抒发浓烈的离别之苦,而是通过对友人言行和旅途景象的刻画,含蓄地表达了送别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友人此次出行的美好祝愿。这种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表现手法,是古诗中常见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另外,方干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也不例外,语言通俗易懂却又不失韵味,通过简单的词句勾勒出丰富的画面和情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首联“束书成远去,还计莫经春”,简洁交代了友人即将远行且归期难定,不打算等到春天再回来,流露出一丝不舍与惆怅。

颔联“倒箧唯求醉,登舟自笑贫”,通过“倒箧求醉”的动作,展现出友人临行前的洒脱与豪放,而“自笑贫”则带着一丝自嘲,更显其性情,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处境的理解。

颈联“波移彭蠡月,树没汉陵人”,描绘了旅途中的景物,月影随波移动,树木遮掩行人,画面感极强,既写出了旅途的悠远,又营造出一种苍茫的氛围,情景交融,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

尾联“试吏曾趋府,旌幢自可亲”,回忆友人曾经担任试吏时在府衙任职的经历,点明友人对官场并不陌生,看到官员仪仗感到亲切,也暗含了对友人此次出行能有好结果的期许。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送别场景和旅途景象的描绘,将送别之情与对友人的关怀巧妙融合,是一首颇具韵味的送别佳作。

此诗是唐代诗人方干为送别友人班主簿前往荆南拜见韦常侍而作。从诗中内容来看,班主簿即将远行,诗人描绘了其临行前的情景和旅途可能见到的景象,推测当时班主簿可能是要去荆南寻求仕途发展或处理相关事务,方干作此诗以表达送别之情。由于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具体的创作细节难以详尽考证,但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交往和仕途相关的情境。

作者信息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古诗数量:373名句数量: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