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年少日,就业圣人书。
擢桂谁相比,籝金已不如。
东城送归客,秋日待征车。
若到清潭畔,儒风变里闾。
成名年少日,就业圣人书。
擢桂谁相比,籝金已不如。
东城送归客,秋日待征车。
若到清潭畔,儒风变里闾。
年轻时就已成名,专注于研读圣人的典籍。
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才华无人能比,即便是满箱的黄金也无法与之相比。
在东城送别即将归乡的你,在这秋日里等待着你乘坐的征车出发。
若是回到清潭湖畔,你的儒士风范将会改变乡里的风气。
1. 科举制度: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进士科是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考取进士被视为极高的荣誉。
2. 折桂典故:古代把科举登第比喻为折桂,源于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后引申为科举中第。
3. 方干:晚唐诗人,字雄飞,擅长律诗,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送别之情,风格清新自然。
4. 儒家文化影响:在古代,儒家文化对社会风气有着深远影响,文人往往肩负着传播儒家思想、教化乡里的责任。
《送李恬及第后还贝州》是一首充满赞赏与期许的送别诗。开篇从李恬的年少成名入手,点出其成功源于对圣人典籍的研习,这既是对友人的肯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家学问的重视。接着,诗人用“擢桂谁相比”盛赞李恬科举登第的卓越才华,又以“籝金已不如”强调其成就的价值远超金钱,凸显了科举成功在士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诗句转入送别的具体场景,“东城送归客,秋日待征车”寥寥数笔,勾勒出秋日送别友人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最后,诗人将情感升华,寄望李恬归乡后能以自身的儒风改变乡里,这不仅是对方恬个人的期望,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传播儒家文化、改善社会风气的责任感。
整首诗结构严谨,从赞美友人的成就,到描绘送别场景,再到寄托美好期望,层层递进,情感真挚,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唐朝的科举制度、社会风尚以及文人的价值追求。
全诗围绕送别李恬这一主题展开,情感真挚,格调昂扬。首联“成名年少日,就业圣人书”点明李恬年少成名,且归功于其对儒家经典的钻研,既赞其天赋,又肯定其努力。颔联“擢桂谁相比,籝金已不如”以夸张的手法,将李恬登科的荣耀与才华和黄金对比,突出其成就的珍贵,远超物质财富。颈联“东城送归客,秋日待征车”转入送别场景,“秋日”点明时节,“待征车”描绘出等待友人启程的情景,流露出不舍之情。尾联“若到清潭畔,儒风变里闾”则寄寓了美好期望,希望李恬归乡后能以其儒士风范影响乡里,改变当地风气,使诗歌的意境得到升华。整首诗语言质朴而饱含真情,既赞美了友人的成就,又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此诗是唐朝诗人方干为送别友人李恬科举及第后返回贝州而作。科举制度在唐朝是士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考取进士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李恬年少成名,科举成功后归乡,方干作此诗送别,既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也寄托了对友人归乡后能带动乡里文风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