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故人陈乂都

方干 〔唐朝〕

远别那无梦,重游自有期。

半年乡信到,两地赤心知。

坐久吟移调,更长砚结凘.文人才力薄,终怕阿戎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与你分别已久,怎能不常在梦中相见;再次相聚漫游,自会有约定的日期。

时隔半年,家乡的书信才送达;身处两地,却有着赤诚相待的知己之心。

久坐吟诵,不知不觉间变换了曲调;夜已深沉,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我这文人才能微薄,终究害怕像阿戎那样的人轻视。

1. 方干:晚唐诗人,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一生未应举,隐居镜湖。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羁旅之思,风格清润小巧,意境幽远。

2. 酬赠诗: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指诗人之间以诗歌相互赠答、唱和,用以表达友情、抒发情怀等。这首《酬故人陈乂都》就是典型的酬赠诗。

3. 用典:诗中"阿戎"一词运用了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王戎年少聪慧,后被用作对有才少年的称呼。用典使诗歌语言更精炼,内涵更丰富。

4. 律诗结构:这首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半年乡信到,两地赤心知"和"坐久吟移调,更长砚结凘"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 :以诗文相赠答。
  • 故人:老朋友。
  • 那无梦:怎能没有梦,意为常常梦到。
  • 重游:再次同游。
  • 乡信:家乡的书信,此处也指友人的来信。
  • 赤心:真诚的心。
  • 坐久吟移调:久坐吟诵,曲调不自觉地变换。
  • 更长:夜很长。
  • 砚结凘:砚台里的水结冰。凘,指冰。
  • 阿戎:此处用典,指晋朝王戎,年少聪慧,后常以"阿戎"称美少年有才者,这里可能指有才华的同辈或晚辈,也可理解为泛指有才能的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诗人方干的《酬故人陈乂都》。首先,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酬赠诗,是诗人回赠给老朋友陈乂都的,从中可以感受到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诗的开头两句,诗人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说分别这么久,常常会梦到对方,同时也坚信他们一定会有再次相聚的日子,这是一种很真挚的情感。接着,"半年乡信到,两地赤心知"告诉我们,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并不频繁,要等上半年才能收到一封信,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因为他们是心意相通的知己。

再看"坐久吟移调,更长砚结凘"这两句,画面感很强。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在漫长的夜晚,坐着吟诵诗歌,不知不觉中连曲调都变了,夜深天寒,连砚台里的墨都结了冰。这既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让他忘了时间的流逝,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环境的清冷。

最后两句,诗人说自己才力微薄,怕被像阿戎那样有才华的人比下去。这里我们要知道"阿戎"是一个典故,诗人用自谦的方式,既表现了自己的谦逊,也可能是在和友人进行文学上的交流,体现了他们之间不仅有友情,还有文学上的相互切磋。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通过写思念、书信、夜吟等日常情景,把真挚的友情和诗人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首很有味道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以朴实真挚的语言,抒发了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诗人自身的心境。首联"远别那无梦,重游自有期",开篇点出与友人久别后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盼,情感直白而恳切。

颔联"半年乡信到,两地赤心知",通过"半年"一词突出等待书信的漫长,更显友情的珍贵;"赤心知"则强调了即便相隔两地,彼此的真诚心意也能相通,感人至深。

颈联"坐久吟移调,更长砚结凘",以细节描写展现诗人的生活状态。久坐吟诵、砚台结冰,既点明了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清冷,又侧面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以及沉浸在创作中的状态。

尾联"文人才力薄,终怕阿戎欺",以自谦的口吻作结,既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清醒认知,也可能暗含着在文学交流中与友人相互砥砺的意味,使诗歌在抒发友情之外,多了一层对文学创作的思考。

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情感浓郁,于细微之处见真情,体现了方干诗歌朴实无华的风格特点。

方干是晚唐诗人,一生未仕,隐居于镜湖一带,与友人多有唱和。这首诗是他回赠友人陈乂都的作品。从诗中内容可知,诗人与陈乂都是多年好友,曾有分别,期间通过书信往来维系情谊。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自谦,可能创作于一个冬日的夜晚,诗人收到友人来信后,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以酬答。

作者信息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古诗数量:373名句数量: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