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许明府

方干 〔唐朝〕

檇李转闻风教好,重门夜不上重关。

腰悬墨绶三年外, 身去青云一步间。

勤苦字人酬帝力,从容对客问家山。

升沈路别情犹在,不忘乡中旧往还。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檇李之地近来听闻教化良好,即使是深夜,重重门户也不用关闭。

腰间悬挂着黑色的绶带已过三年,离青云直上的仕途只有一步之遥。

辛勤劳苦地治理百姓以报答皇帝的恩德,从容地面对宾客询问家乡的情况。

升迁贬谪的道路不同但情谊依然存在,不曾忘记家乡中以往的交往。

1. 明府:是古代对县令的尊称,因县令别称“明府君”而得名。

2. 墨绶:汉代制度规定,县令秩六百石以上至千石者,皆铜印黑绶,后以“墨绶”代指县令等地方官员。

3. 方干:晚唐诗人,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一生未仕,隐居镜湖,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羁旅之思,风格清新自然。

4. 檇李:古地名,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重要地点,在今浙江嘉兴西南,后常用以代指嘉兴一带。

  • 许明府:指许姓县令,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
  • 檇李:古地名,在今浙江嘉兴一带。
  • 风教:风俗教化。
  • 重关:层层关隘,这里指门户的锁。
  • 墨绶:古代官员系印的黑色丝带,代指县令等职位。
  • 青云:比喻高官显爵。
  • 字人:治理百姓,“字”有养育、治理之意。
  • 帝力:皇帝的恩德、力量。
  • 家山:家乡。
  • 升沈:指仕途的升迁与贬谪。

《嘉兴许明府》是唐代诗人方干赞美嘉兴许姓县令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首联描绘当地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对许明府治理成果的间接肯定;颔联讲述其为官经历与仕途前景;颈联刻画其为官态度与个人性情;尾联则展现其重情重义的品质。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比如“明府”“墨绶”所指代的内容,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对许明府身份的描述。同时,结合方干的生平,他虽未入仕,但对为官者的评价往往从民生、品德等角度出发,此诗也不例外,通过对许明府治理下的社会状况和其个人言行的描写,表达了对贤能官员的认可。

从艺术手法来看,诗歌运用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首联侧面烘托政绩,后几联正面刻画人物,使许明府的形象立体可感。语言上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许明府的由衷赞美。

首联“檇李转闻风教好,重门夜不上重关”,从侧面烘托出许明府治理有方,使得当地风俗教化良好,社会安定,夜间无需关门,展现出一派太平景象,起笔便奠定了对其政绩肯定的基调。

颔联“腰悬墨绶三年外,身去青云一步间”,既点明了许明府担任县令已有三年多,又暗示其政绩卓著,距离升迁高位仅有一步之遥,既写实又带有赞誉。

颈联“勤苦字人酬帝力,从容对客问家山”,刻画了许明府的形象,他辛勤治理百姓以报答皇恩,同时又有从容温和的一面,面对宾客时会关切地询问家乡情况,展现出其尽职尽责且重情重义的特质。

尾联“升沈路别情犹在,不忘乡中旧往还”,则着重体现了许明府的情谊,无论仕途如何变化,他与家乡亲友的感情依旧,不曾忘记过往的交往,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通过对许明府多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政绩显著、品德高尚、重情重义的地方官员形象,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的敬佩与赞美。

方干是晚唐诗人,一生未仕,隐居于镜湖。此诗是他为嘉兴县令许某所作,通过对许明府在嘉兴治理期间的政绩、品德以及其对家乡的情谊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对许明府的赞美之情。当时嘉兴在许明府的治理下,社会风气良好,百姓安居乐业,诗人有感于此,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信息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古诗数量:373名句数量: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