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官便是还乡路,白日堂堂著锦衣。
八咏遗风资逸兴, 二溪寒色助清威。
曙星没尽提纲去,暝角吹残锁印归。
笑我中年更愚僻,醉醒多在钓渔矶。
之官便是还乡路,白日堂堂著锦衣。
八咏遗风资逸兴, 二溪寒色助清威。
曙星没尽提纲去,暝角吹残锁印归。
笑我中年更愚僻,醉醒多在钓渔矶。
赴任当官的路就是返回故乡的路,在光明正大的白日里身着华丽的官服。
八咏楼的遗风助你产生超逸的兴致,两条溪流的清冷景色增添你清廉的威严。
晨星完全消失时你便提着公文纲纪出发办公,黄昏的号角吹完后你锁好官印回归。
可笑我人到中年却更加愚顽孤僻,酒醒醉倒大多在钓鱼的石矶旁。
1. 方干:晚唐诗人,字雄飞,号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一生未仕,以诗闻名,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羁旅愁思,风格清润小巧。
2. 录事:古代官职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在不同朝代和机构中职责略有差异,多为文职官员。
3. 婺州:古地名,治所在今浙江省金华市,是古代江南的重要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有“小邹鲁”之称。
4. 八咏诗:指南朝齐文学家沈约在婺州任职时创作的《八咏诗》,是一组著名的山水诗,对后世影响较大,婺州也因之有“八咏遗风”之说。
5.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期许等情感,常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
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诗人方干的《送婺州许录事》。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却又有着独特的韵味。
首先,我们来看题目,“送婺州许录事”,明确了这是诗人送别一位前往婺州担任录事官职的许姓友人的作品。
诗的开篇,“之官便是还乡路,白日堂堂著锦衣”,直接点出友人赴任的特殊性——赴任之路就是还乡之路,这让离别少了几分伤感,多了几分喜悦。“白日堂堂”不仅描绘了明亮的天色,更象征着友人为官的光明磊落,“著锦衣”则体现了友人衣锦还乡的荣耀,这是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接着颔联,诗人将目光投向友人即将赴任的婺州,“八咏遗风资逸兴,二溪寒色助清威”。这里提到了婺州的“八咏遗风”,这是当地的文化名片,诗人希望友人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激发才情;“二溪寒色”则从自然景色入手,寄寓了对友人能保持清正廉洁、树立威严的期望,将对友人的期许融入到当地的人文自然之中,显得含蓄而深刻。
颈联“曙星没尽提纲去,暝角吹残锁印归”,是对友人未来为官生活的想象。从清晨晨星未落就出发处理公务,到黄昏号角声息才锁印归家,生动地勾勒出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形象,这既是诗人对友人的信任,也是对为官者职责的一种肯定。
最后尾联,“笑我中年更愚僻,醉醒多在钓渔矶”,诗人笔锋一转,由赞美友人转为自嘲。以自己中年隐居、常在钓矶旁醉醒的生活,与友人的仕途形成对比,既表达了对友人积极入世的赞赏,也流露出自己安于隐居生活的心境,这种对比让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也更显真实。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友人赴任的情景、未来为官生活的想象以及自身状态的对比,将送别之情、祝福之意和个人情怀完美融合,语言平实却意蕴深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送别诗视角独特,情感真挚,既赞美了友人,也暗含了自身的情怀。
首联“之官便是还乡路,白日堂堂著锦衣”,点明友人赴任即是还乡,且身着官服,荣耀归家,语气中满是欣慰与祝福,“白日堂堂”既写天色,也暗示友人为官光明磊落。
颔联“八咏遗风资逸兴,二溪寒色助清威”,从婺州的人文与自然景色入手,写当地的文化底蕴能助友人文思泉涌,自然风光能增添其清廉威严,既赞美了友人将得当地灵秀之气滋养,也暗含对友人能秉持清正的期许。
颈联“曙星没尽提纲去,暝角吹残锁印归”,细致描绘了友人勤于政务的情景,从清晨到黄昏,一心为公,刻画了一个尽职尽责的官员形象,表达了对友人勤政的赞赏。
尾联“笑我中年更愚僻,醉醒多在钓渔矶”,以自嘲的口吻写出自己中年隐居、不问世事的生活状态,与友人的仕途形成对比,既有对友人的羡慕,也有对自身选择的坦然,情感复杂而真切。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将送别之情、对友人的期许与自身的心境巧妙结合,韵味悠长。
方干是晚唐诗人,一生未仕,隐居在会稽鉴湖。此诗是他为友人许录事前往婺州赴任所作的送别诗。从诗中内容来看,许录事前往婺州任职,而婺州可能是其故乡或对其而言有特殊意义之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出仕为官是常见的人生选择,送别友人赴任也是文人交往中的寻常情景。方干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友人赴任的祝贺与期许,也流露出自己隐居生活的状态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