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百篇游天台

方干 〔唐朝〕

东南云路落斜行,入树穿村见赤城。

远近常时皆药气, 高低无处不泉声。

映岩日向床头没,湿烛云从柱底生。

更有仙花与灵鸟,恐君多半未知名。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向东南方的云路中斜斜前行,穿过树林和村庄就能看见赤城山。

无论远近,时常都弥漫着药草的香气;无论高处低处,没有地方听不到泉水的声音。

映照在岩石上的太阳向着床头渐渐沉落,湿润的烛火旁,云雾从柱子底下升腾而起。

更有那些仙花和灵鸟,恐怕您多半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1.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道教南宗的祖庭。

2. 方干:晚唐诗人,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屡试不第,遂隐居鉴湖。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润小巧,意境淡泊。

3. 赤城山:又称烧山,在浙江天台西北,为天台山南门。山体由红色砂岩构成,望之如霞,故名赤城。是天台山的重要标志之一,李白曾有“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诗句提及。

4.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祝福、牵挂等情感。此诗虽为送别,但重点描绘目的地的美景,别具一格。

  • 孙百篇:诗人的友人,其具体信息不详,从名字推测可能擅长诗文创作。
  • 天台:指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多道教、佛教遗迹。
  • 云路:云雾缭绕的山路。
  • 赤城:指赤城山,在天台山南,因山岩呈赤色,状如城郭而得名,是天台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 药气:药草的香气,天台山多产药草。
  • 映岩日向床头没: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岩石上,渐渐沉落到床头的方向。
  • 湿烛云从柱底生:湿润的烛火旁,云雾好像从柱子底下生成。
  • 仙花、灵鸟:指天台山特有的奇花异鸟,带有神话色彩。

《送孙百篇游天台》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的送别诗。诗人方干没有过多地抒发离别时的伤感,而是将笔墨重点放在了对友人所去之地——天台山的描绘上。

开篇,诗人便为我们勾勒出友人前往天台山的路线,“东南云路落斜行,入树穿村见赤城”,让我们仿佛看到友人在云雾缭绕的山路上前行,穿过树林和村庄,最终望见了标志性的赤城山,一下子就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片美丽的山水之间。

接着,诗人从感官入手,“远近常时皆药气,高低无处不泉声”,药草的香气四处弥漫,泉水的声音随处可闻,这不仅是天台山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里的生机与宁静。这两句对仗工整,“远近”对“高低”,“常时”对“无处”,“皆药气”对“不泉声”,体现了唐诗的格律之美。

再看“映岩日向床头没,湿烛云从柱底生”,这两句描绘了天台山独特的晨昏景象和云雾变化,太阳的余晖、湿润的烛火、从柱底生出的云雾,构成了一幅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充满了神秘感和诗意。

最后,诗人以“更有仙花与灵鸟,恐君多半未知名”作结,既写出了天台山物种的丰富奇特,也表达了对友人此次旅行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能在天台山有更多新奇的发现和美好的体验。

整首诗看似在写天台山,实则处处体现着诗人对友人的情谊。通过展现天台山的美景,让友人对此次旅行充满期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首诗以送别为契机,生动描绘了天台山的奇丽景色,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

首联“东南云路落斜行,入树穿村见赤城”,点明了友人前行的方向和目的地,“云路”“入树穿村”等词语勾勒出一幅蜿蜒曲折的山路图景,引人入胜。

颔联“远近常时皆药气,高低无处不泉声”,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展现天台山的特色。药气弥漫,泉声遍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天台山的生机与活力。

颈联“映岩日向床头没,湿烛云从柱底生”,描写了山中独特的光影和云雾景象,画面感极强,“床头没”“柱底生”的描写细腻而新奇,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

尾联“更有仙花与灵鸟,恐君多半未知名”,以猜测的口吻写出天台山物种的奇特繁多,既表达了对天台山美景的赞叹,也暗含了对友人此次旅行能有新奇发现的期许,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对仗工整,通过多感官的描写,将天台山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方干是晚唐诗人,一生未仕,隐居于镜湖一带,喜爱山水风光,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此诗是诗人为送别友人孙百篇前往天台山游览而作。天台山是当时文人墨客向往的胜地,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仙佛文化氛围闻名。诗人通过描绘天台山的美景,既表达了对友人此次出游的羡慕与祝福,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作者信息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古诗数量:373名句数量: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