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不忍尽离觞,五两牵风速去樯。
远驿新砧应弄月, 初程残角未吹霜。
越山直下分吴苑,淮水横流入楚乡。
珍重郄家好兄弟,明年禄位在何方。
相看不忍尽离觞,五两牵风速去樯。
远驿新砧应弄月, 初程残角未吹霜。
越山直下分吴苑,淮水横流入楚乡。
珍重郄家好兄弟,明年禄位在何方。
相互对视着不忍心饮尽这离别的酒,船帆在风中迅速牵引着船只离去。
远方驿站的新捣衣石应该正沐浴在月光下,启程初期的残角声中还没有带着霜的寒意。
越地的山峦径直向下延伸,分隔出吴地的园囿,淮水横贯流淌,汇入楚地的乡土。
保重啊,像郄家兄弟一样优秀的你,明年科举高中后的官位将会在什么地方呢?
1. 科举制度:唐代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文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是当时士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2. 送别诗: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送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期盼等情感。
3. 用典:诗中“郄家好兄弟”运用了典故,以历史上的名门才子来赞美友人,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4. 律诗结构:此诗为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送缙陵王少府赴举》是方干的一首送别佳作。开篇便直抒胸臆,“相看不忍尽离觞”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五两牵风速去樯”则通过描写船帆在风中快速前行的景象,让这种不舍之情更添一层无奈。
接下来的两联,诗人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了友人旅途中的情景。“远驿新砧应弄月”勾勒出远方驿站在月光下的宁静画面,“初程残角未吹霜”则带来了启程时的号角声,这些想象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的关注,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颈联描绘了友人将要经过的山川,越山、吴苑、淮水、楚乡,展现了广阔的地理空间,让我们感受到友人旅途的遥远。
最后,诗人以“珍重郄家好兄弟”赞美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欣赏,而“明年禄位在何方”则既包含了对友人科举成功的美好期盼,也带有一丝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情感更加复杂而真实。
整首诗围绕送别展开,将情感与景物、想象与现实巧妙融合,语言通俗易懂却饱含深情,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联“相看不忍尽离觞,五两牵风速去樯”,以“不忍”直接点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速去樯”则写出船行之快,进一步反衬出诗人的留恋。
颔联“远驿新砧应弄月,初程残角未吹霜”,通过想象远方驿站的月下捣衣景象和启程初期的号角声,营造出一种悠远、凄清的氛围,既写出了友人旅途的情景,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颈联“越山直下分吴苑,淮水横流入楚乡”,描绘了友人旅途经过的山川地理,境界开阔,对仗工整,展现了诗人对地理风貌的细致观察,也暗示了友人行程的遥远。
尾联“珍重郄家好兄弟,明年禄位在何方”,以“郄家好兄弟”赞美友人才华出众,“明年禄位在何方”既表达了对友人科举成功的期待,也流露出一丝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感慨,情感真挚。
全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情深,将送别之情与对友人的祝福巧妙结合,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作。
此诗是唐代诗人方干为友人缙陵王少府前往参加科举考试而作的送别诗。唐代科举制度盛行,文人学子多赴京赶考,送别应试友人成为当时诗歌创作的常见题材。诗人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和对友人前路的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