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岩终副却归期,岩下有人应识师。
目睹婴孩成老叟, 手栽松柏有枯枝。
前山低校无多地,东海浅于初去时。
若把古今相比类,姓丁仙鹤亦如斯。
旧岩终副却归期,岩下有人应识师。
目睹婴孩成老叟, 手栽松柏有枯枝。
前山低校无多地,东海浅于初去时。
若把古今相比类,姓丁仙鹤亦如斯。
曾经约定回归旧岩的期限终于要实现了,岩下应该还有人认识您这位师父。
亲眼见证了婴儿长成老翁,亲手栽种的松柏也已有了枯枝。
前面的山峰相比之下矮了不少,东海也比当初离开时变浅了。
如果拿古往今来的事相比,那骑鹤的丁令威也是这样啊。
1. 方干:晚唐诗人,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宣宗大中年间,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会稽镜湖之滨,终身不仕,与罗隐、杜荀鹤等唱和。其诗多咏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俊逸。
2. 丁令威典故:出自《搜神后记》,传说丁令威是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停在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后以"丁令威"为鹤的代称,或用以感慨人世的变迁。
3. 律诗特点: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典型特征。律诗要求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它围绕送别道人归旧岩展开,核心是通过各种景象的变化来抒发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联开篇点题,告诉我们道人终于要回到他曾经的修行之地旧岩了,而且岩下可能还有认识他的人。这里的"终副却归期",一个"终"字,体现出这个回归的约定实现得不容易,或许道人离开的时间已经很久了。
接着看颔联,诗人用"婴孩成老叟"和"松柏有枯枝"这两个具体的变化,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想想看,从婴儿到老人,是多么漫长的过程,而亲手种下的松柏也有了枯枝,这都是时间留下的痕迹,读来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
颈联的描写就更有想象力了,"前山低校无多地,东海浅于初去时",山好像变矮了,东海也变浅了,这显然不是真的地理变化,而是因为时间太久了,久到让人产生了这样的感觉,用这种夸张的手法,更能突出时间的漫长。
最后尾联,诗人引用了丁令威的典故,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看到城郭依旧但人事已非,这里把道人的经历和丁令威相比,说明这种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情况是古已有之的,让整首诗的感慨更加深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看似是在送别,实则是借送别的场景,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送别道人为线索,巧妙地融入了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意境悠远,韵味深长。
首联"旧岩终副却归期,岩下有人应识师",点明道人终于要回归旧岩,既交代了事件,又暗含着对道人回归的期许,"应识师"则略带悬念,为下文写时光流逝做铺垫。
颔联"目睹婴孩成老叟,手栽松柏有枯枝",选取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意象,婴儿成长为老翁,亲手栽种的松柏生出枯枝,以具体可感的变化展现时间的无情流逝,画面感极强,让人深切体会到岁月的沧桑。
颈联"前山低校无多地,东海浅于初去时",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山峰变矮、东海变浅,从更大的空间尺度上表现时间的漫长,想象力丰富,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极富感染力。
尾联"若把古今相比类,姓丁仙鹤亦如斯",引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典故,将道人的经历与古人相比,既呼应了前文的时光流逝之感,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神话色彩,使情感的表达更为深沉悠长。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深厚情感,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将送别之情与时光之叹完美融合,耐人寻味。
方干是晚唐诗人,一生未仕,隐居山林,与僧道多有交往。这首诗是诗人送别一位道人回归其昔日修行的旧岩时所作。从诗中内容来看,这位道人离开旧岩已有极长的时间,诗人通过描绘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景象,表达对道人回归的感慨。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往往在佛道思想中寻求慰藉,与僧道交往成为一种风尚,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与修道者之间的情谊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