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才起一蝉鸣,便算关河马上程。
碧浪鹢舟从此别, 丹霄鹄箭忍无成。
二年芳思随云雨,几日离歌恋旆旌。
回首横塘更东望,露荷烟菊倍伤情。
西风才起一蝉鸣,便算关河马上程。
碧浪鹢舟从此别, 丹霄鹄箭忍无成。
二年芳思随云雨,几日离歌恋旆旌。
回首横塘更东望,露荷烟菊倍伤情。
西风刚起时听到一声蝉鸣,便知已是踏上关河征程的时节。
碧浪中的画船从此分别,直上云霄的鹄箭(喻志向)却终未成行。
两年的美好思念如云雨飘散,几日的离歌仍眷恋着旌旗飘扬。
回望横塘再向东眺望,露荷与烟菊更添几分伤情。
1. 蝉鸣意象:唐诗中常象征生命短暂或羁旅愁思
2. 鹄箭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射者非前期而中"
3. 横塘文化意象:自南朝民歌《西洲曲》后成为经典离别符号
4. 晚唐诗歌特点:感伤情调、意象纤巧、律诗工整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
① 时空转换巧妙,从听觉(蝉鸣)到视觉(横塘)完成情感递进
② 对仗工整而不板滞,"碧浪-丹霄""云雨-旆旌"形成虚实相生
③ 结句以景结情,通过"露""烟"的朦胧感强化惆怅氛围
需要注意"忍无成"的复杂情感,既含壮志未酬的遗憾,又有对命运的无奈妥协。
全诗以"西风蝉鸣"起兴,通过"碧浪-丹霄"的空间对比,展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颈联"芳思随云雨"化用巫山神女典,暗喻美好时光易逝。尾联"露荷烟菊"的朦胧意象,将秋景与愁思浑然交融,体现晚唐诗歌哀婉深致的典型风格。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罗邺作为屡试不第的寒士,在秋日离别友人时所作。诗中融合了羁旅之愁、仕途失意与离别伤感,反映了晚唐文人普遍的身世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