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留题蒋亭

罗邺 〔唐朝〕

西风才起一蝉鸣,便算关河马上程。

碧浪鹢舟从此别, 丹霄鹄箭忍无成。

二年芳思随云雨,几日离歌恋旆旌。

回首横塘更东望,露荷烟菊倍伤情。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西风刚起时听到一声蝉鸣,便知已是踏上关河征程的时节。
碧浪中的画船从此分别,直上云霄的鹄箭(喻志向)却终未成行。
两年的美好思念如云雨飘散,几日的离歌仍眷恋着旌旗飘扬。
回望横塘再向东眺望,露荷与烟菊更添几分伤情。

1. 蝉鸣意象:唐诗中常象征生命短暂或羁旅愁思
2. 鹄箭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射者非前期而中"
3. 横塘文化意象:自南朝民歌《西洲曲》后成为经典离别符号
4. 晚唐诗歌特点:感伤情调、意象纤巧、律诗工整

  • 关河:指函谷关与黄河,代指遥远路途。
  • 鹢舟:船头绘有鹢鸟的船,泛指华美船只。
  • 丹霄鹄箭:喻指远大志向,"鹄箭"典出《庄子》射箭高远之意。
  • 旆旌:旗帜,此处或指送别场景中的仪仗。
  • 横塘:苏州地名,古诗中常指离别之地。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
① 时空转换巧妙,从听觉(蝉鸣)到视觉(横塘)完成情感递进
② 对仗工整而不板滞,"碧浪-丹霄""云雨-旆旌"形成虚实相生
③ 结句以景结情,通过"露""烟"的朦胧感强化惆怅氛围
需要注意"忍无成"的复杂情感,既含壮志未酬的遗憾,又有对命运的无奈妥协。

全诗以"西风蝉鸣"起兴,通过"碧浪-丹霄"的空间对比,展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颈联"芳思随云雨"化用巫山神女典,暗喻美好时光易逝。尾联"露荷烟菊"的朦胧意象,将秋景与愁思浑然交融,体现晚唐诗歌哀婉深致的典型风格。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罗邺作为屡试不第的寒士,在秋日离别友人时所作。诗中融合了羁旅之愁、仕途失意与离别伤感,反映了晚唐文人普遍的身世之悲。

作者信息
罗邺

罗邺(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父为盐铁吏,家赀钜万。子二人俱有文学名,罗邺尤长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江东三罗”。其诗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之句,颇受宋人称许。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罗邺在唐咸通中,屡下第,有《下第》句云:“故乡依旧空归去,帝里如同不到来”。江西观察使崔安潜侍郎廉平时就很仰慕罗邺诗作,问江西,时罗邺适漂泊湘、浦...

古诗数量:147名句数量: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