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校书兼呈曹使君

罗隐 〔唐朝〕

乱离无计驻生涯,又事东游惜岁华。

村店酒旗沽竹叶, 野桥梅雨泊芦花。

雠书发迹官虽屈,负米安亲路不赊。

应见使君论世旧,扫门重得向曹家。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乱世中难以安顿生活,再度东游感叹光阴流逝。
村店酒旗飘摇卖着竹叶青酒,野桥边梅雨时节停泊看芦花摇曳。
校书郎的官职虽卑微,却能为双亲谋生计不觉路途遥远。
想必使君会念及旧日情谊,让我重归曹家门下效力。

  • 干谒诗:唐代文人向权贵自荐的诗体
  • 校书郎:唐代九品小官,多由进士及第者初任
  • 梅雨:长江中下游特有气候现象,唐诗常见意象
  • 使君:汉代对刺史的尊称,唐代泛指州郡长官
  • 乱离:指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局。
  • 东游:诗人自长安向东漫游,暗含仕途失意。
  • 竹叶:竹叶青酒,唐代常见酒品。
  • 雠书:校书郎官职,负责典籍校对,品级较低。
  • 曹使君:可能指曹确,罗隐曾投其幕府。

本诗需注意三个解读维度:
1. 历史维度:反映晚唐藩镇割据中文人的生存策略
2. 文学维度:罗隐"善用俗语入诗"的特点,如"沽竹叶""路不赊"
3. 情感维度:表面写景叙事的平静下,暗含"岁华"之叹与仕途焦虑
重点意象"芦花"象征漂泊,"梅雨"暗示郁结,尾联转折体现诗人柔中带刚的性格。

全诗以白描手法展现晚唐文人典型境遇:
1. 首联以"乱离"定调,双关时代与个人命运
2. 颔联"酒旗""芦花"意象清冷,暗喻漂泊无依
3. 颈联"雠书""负米"对仗工稳,体现儒家孝道与仕途矛盾
4. 尾联用"扫门"典故(《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委婉求荐
艺术特色上,将羁旅愁绪与干谒诗结合,梅雨芦花的江南意象与刚健的议论形成张力。

此诗作于唐僖宗广明年间(880-881),时值黄巢起义前夕,社会动荡。罗隐十举进士不第,辗转投靠地方官员。诗中"曹使君"或为曹确,时任地方长官,罗隐借此诗表达投效之意,兼述羁旅艰辛。

作者信息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523名句数量: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