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笺象管夜深时,曾赋陈宫第一诗。
宴罢风流人不见, 废来踪迹草应知。
莺怜胜事啼空巷,蝶恋馀香舞好枝。
还有往年金甃井,牧童樵叟等闲窥。
蛮笺象管夜深时,曾赋陈宫第一诗。
宴罢风流人不见, 废来踪迹草应知。
莺怜胜事啼空巷,蝶恋馀香舞好枝。
还有往年金甃井,牧童樵叟等闲窥。
在深夜里,用精美的蛮笺和象牙笔杆的笔,曾经写下了关于陈宫的第一等诗篇。
宴会结束后,那些风流雅士再也不见踪影,这处宅第荒废后的踪迹,只有青草能够知晓。
黄莺喜爱这里曾经的盛事,在空寂的街巷中啼鸣;蝴蝶留恋残余的香气,在美好的花枝上飞舞。
还有往年那口用金属镶嵌井壁的井,如今也只是牧童和樵夫随意窥探的地方。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字昭谏,其诗多愤世嫉俗之作,语言通俗,寓意深刻。
2.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江令公宅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对繁华逝去、世事变迁的感慨。
3. 对比手法: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废对比,“风流人”与“空巷”对比等,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4. 江总,南朝陈代文学家,官至尚书令,其作品多写艳情,风格绮靡,后被视为陈代灭亡的祸首之一。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基调,它是一首怀旧叹今之作。开篇“蛮笺象管夜深时,曾赋陈宫第一诗”,勾勒出往昔江令公宅中文人雅士深夜挥毫泼墨的风雅场景,让我们能想象到当时这里的文化氛围是何等浓厚。
接着看“宴罢风流人不见,废来踪迹草应知”,这两句是过渡,从往昔的繁华一下子拉到如今的荒废,曾经的风流人物早已不见,只有满院的青草记录着这里的变迁,对比十分强烈,一下子就把那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传递给了我们。
再看“莺怜胜事啼空巷,蝶恋馀香舞好枝”,黄莺和蝴蝶本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它们的存在本应让场景更添生机,但作者却让它们出现在“空巷”之中,黄莺的啼鸣反而更显街巷的空寂,蝴蝶留恋的余香也暗示着往昔香气的浓郁,这里用乐景衬哀情,更能体现出如今的荒凉。
最后“还有往年金甃井,牧童樵叟等闲窥”,金甃井在过去是身份和奢华的象征,如今却成了普通人随意窥探的地方,这一细节的描写,将繁华落尽的无奈与悲凉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江令公宅今昔的细致描绘,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变化,也能体会到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通过对清溪江令公宅今昔对比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氛围。首联回忆往昔,深夜里用名贵纸笔创作诗篇的场景,暗示了昔日的风雅与繁华。颔联笔锋一转,写如今宴会散去,人去楼空,只有青草见证着宅第的荒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世事的无常。颈联以黄莺啼鸣、蝴蝶飞舞的动态景象,反衬出街巷的空寂,“空巷”与“好枝”对比,更显昔日胜景不再的落寞。尾联聚焦于“金甃井”,这一曾经象征奢华的物件,如今却任牧童樵夫随意窥探,进一步强化了繁华落尽的感慨。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感慨融为一体,引人深思。
罗隐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王朝衰落的迹象日益明显。江令公宅可能是指南朝陈代尚书令江总曾经的宅邸,江总在陈代后期身居高位,却不理政务,终日与后主游宴赋诗,最终陈为隋所灭。罗隐途经此地,看到昔日繁华的宅邸如今荒废,触景生情,感慨世事变迁、繁华易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借江令公宅的兴衰来抒发对历史兴亡的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