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去接汉江东,曾伴隋侯醉此中。
歌绕夜梁珠宛转, 舞娇春席雪朦胧。
棠遗善政阴犹在,薤送哀声事已空。
惆怅知音竟难得,两行清泪白杨风。
山川去接汉江东,曾伴隋侯醉此中。
歌绕夜梁珠宛转, 舞娇春席雪朦胧。
棠遗善政阴犹在,薤送哀声事已空。
惆怅知音竟难得,两行清泪白杨风。
山川连绵一直连接到汉江东岸,我曾陪同隋侯在此畅饮沉醉。
歌声萦绕着夜晚的屋梁,如珍珠般婉转悦耳;舞姿在春日的宴席上娇柔动人,如雪花般朦胧轻盈。
贤吏留下的良好政绩,其恩泽如同树荫般依然存在;而送葬时的哀恸之声早已消散,往事都已化为虚空。
令人惆怅的是知音终究难以寻觅,两行清泪在白杨树下的风中流淌。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字昭谏,其诗多抨击现实,语言通俗,寓意深刻。
2. 商於地区在历史上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文化区域,常出现在古代诗文之中。
3. “棠遗善政”典故出自《诗经·召南·甘棠》,后世常用“棠阴”来称颂官吏的善政。
4. 薤露作为古代挽歌,在古诗中常用来表达哀悼之情。
5. 唐诗中常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情感,此诗中的“白杨风”即为典型例子,以景物渲染凄凉氛围。
《商於驿楼东望有感》是罗隐的一首抒情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人站在商於驿楼向东眺望,看到山川连接汉江的景象,引发了对过往的回忆。
诗的前两联着重回忆往昔的欢乐时光,歌声舞姿的描绘十分生动,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当时宴饮的热闹。而后两联则转入对现实的感慨,贤政虽存但人事已非,最终落脚到知音难觅的惆怅上。
在理解这首诗时,要注意典故的运用,“棠遗善政”和“薤送哀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同时,要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往昔的欢乐与今日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往事的描写,将个人的情感与对世事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首联“山川去接汉江东,曾伴隋侯醉此中”,描绘了山川连接汉江的壮阔景象,同时引出对往昔与友人在此畅饮的回忆,奠定了怀旧的基调。
颔联“歌绕夜梁珠宛转,舞娇春席雪朦胧”,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歌声比作婉转的珍珠,将舞姿比作朦胧的雪花,形象地再现了昔日宴饮的欢乐场景,与后文的凄凉形成对比。
颈联“棠遗善政阴犹在,薤送哀声事已空”,由今忆昔,感慨贤吏的善政虽存, but 过往的人和事已化为乌有,蕴含着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叹惋。
尾联“惆怅知音竟难得,两行清泪白杨风”,直抒胸臆,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惆怅之情,以白杨风烘托凄凉氛围,将情感推向高潮,余味悠长。
罗隐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对社会现实有着较深的感触。此诗是他在商於驿楼东望时所作,可能是在他漂泊途中,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往的经历,感慨人生的变迁和知音难觅。当时的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王朝走向衰落,诗人的心境也往往带有惆怅、悲凉之感,这种时代背景也可能影响了此诗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