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驿楼东望有感

罗隐 〔唐朝〕

山川去接汉江东,曾伴隋侯醉此中。

歌绕夜梁珠宛转, 舞娇春席雪朦胧。

棠遗善政阴犹在,薤送哀声事已空。

惆怅知音竟难得,两行清泪白杨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山川连绵一直连接到汉江东岸,我曾陪同隋侯在此畅饮沉醉。

歌声萦绕着夜晚的屋梁,如珍珠般婉转悦耳;舞姿在春日的宴席上娇柔动人,如雪花般朦胧轻盈。

贤吏留下的良好政绩,其恩泽如同树荫般依然存在;而送葬时的哀恸之声早已消散,往事都已化为虚空。

令人惆怅的是知音终究难以寻觅,两行清泪在白杨树下的风中流淌。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字昭谏,其诗多抨击现实,语言通俗,寓意深刻。

2. 商於地区在历史上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文化区域,常出现在古代诗文之中。

3. “棠遗善政”典故出自《诗经·召南·甘棠》,后世常用“棠阴”来称颂官吏的善政。

4. 薤露作为古代挽歌,在古诗中常用来表达哀悼之情。

5. 唐诗中常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情感,此诗中的“白杨风”即为典型例子,以景物渲染凄凉氛围。

  • 商於驿楼:商於地区的驿站楼阁。商於,古地区名,在今陕西商州区至河南淅川县一带。
  • 汉江:长江的重要支流,流经陕西、湖北等地。
  • 隋侯:此处可能指古代诸侯,具体所指不明确,也可能是泛指某位权贵或友人。
  • 夜梁:夜晚的屋梁。
  • 珠宛转:形容歌声像珍珠滚动一样婉转优美。
  • 春席:春日的宴席。
  • 雪朦胧:形容舞姿像雪花一样朦胧轻盈。
  • 棠遗善政:化用“棠棣之华”的典故,指古代贤吏留下的良好政绩。据说召公曾在棠树下理政,后人怀念其德政,不忍砍伐棠树。
  • 薤送哀声:薤露,古代的挽歌,此处指送葬的哀恸之声。
  • 知音:指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 白杨风:白杨多生长在墓地,此处以白杨树下的风烘托凄凉的氛围。

《商於驿楼东望有感》是罗隐的一首抒情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人站在商於驿楼向东眺望,看到山川连接汉江的景象,引发了对过往的回忆。

诗的前两联着重回忆往昔的欢乐时光,歌声舞姿的描绘十分生动,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当时宴饮的热闹。而后两联则转入对现实的感慨,贤政虽存但人事已非,最终落脚到知音难觅的惆怅上。

在理解这首诗时,要注意典故的运用,“棠遗善政”和“薤送哀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同时,要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往昔的欢乐与今日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往事的描写,将个人的情感与对世事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首联“山川去接汉江东,曾伴隋侯醉此中”,描绘了山川连接汉江的壮阔景象,同时引出对往昔与友人在此畅饮的回忆,奠定了怀旧的基调。

颔联“歌绕夜梁珠宛转,舞娇春席雪朦胧”,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歌声比作婉转的珍珠,将舞姿比作朦胧的雪花,形象地再现了昔日宴饮的欢乐场景,与后文的凄凉形成对比。

颈联“棠遗善政阴犹在,薤送哀声事已空”,由今忆昔,感慨贤吏的善政虽存, but 过往的人和事已化为乌有,蕴含着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叹惋。

尾联“惆怅知音竟难得,两行清泪白杨风”,直抒胸臆,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惆怅之情,以白杨风烘托凄凉氛围,将情感推向高潮,余味悠长。

罗隐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对社会现实有着较深的感触。此诗是他在商於驿楼东望时所作,可能是在他漂泊途中,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往的经历,感慨人生的变迁和知音难觅。当时的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王朝走向衰落,诗人的心境也往往带有惆怅、悲凉之感,这种时代背景也可能影响了此诗的创作。

作者信息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523名句数量: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