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河耿耿夜沈沈,往事三更尽到心。
多病谩劳窥圣代, 薄才终是费知音。
家山梦后帆千尺,尘土搔来发一簪。
空羡良朋尽高价,可怜东箭与南金。
秋河耿耿夜沈沈,往事三更尽到心。
多病谩劳窥圣代, 薄才终是费知音。
家山梦后帆千尺,尘土搔来发一簪。
空羡良朋尽高价,可怜东箭与南金。
秋夜的银河明亮闪烁,夜色深沉,三更时分,往事一一涌上心头。
身体多病,徒然劳神去窥探这圣明的时代,才能浅薄,终究是辜负了知音的赏识。
梦到家山之后,仿佛看到千尺风帆(归乡之念更切),在尘世中搔首,只落得一根簪子束着稀疏的头发。
徒然羡慕好友们都能获得很高的评价和地位,自己却如同那些珍贵的东箭南金般,可惜无人赏识。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字昭谏,其诗多愤世嫉俗之作,语言通俗,寓意深刻。
2. 律诗: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律诗。律诗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此诗在格律上基本符合律诗的要求。
3. 秋夜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秋夜常被用来烘托凄凉、感伤的氛围,本诗也借助秋夜的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愁思。
4. 东箭南金:这一典故出自《尔雅·释地》,后成为成语,常用来比喻优秀的人才或珍贵的物品,在诗中诗人用以自比,表达了自身的价值未被发现的遗憾。
5. 古代计时:诗中的“三更”是古代的计时方式,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更对应现在的23点至凌晨1点。
《秋夜寄进士顾荣》是罗隐在秋夜写给友人顾荣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围绕诗人的心境展开,将多种复杂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开篇从秋夜的景色入手,秋夜的银河明亮,夜色深沉,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陷入沉思,于是诗人在三更时分,往事纷纷涌上心头,为下文抒发情感做了铺垫。接下来,诗人直接诉说自己的境遇,身体多病,才能又浅薄,既无法很好地关注世事,又辜负了知音,字里行间满是失意和无奈。
然后,诗人通过对梦境和自身状态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尘世中奔波的疲惫与憔悴。最后,诗人将自己与友人对比,羡慕友人能获得很高的评价和地位,而自己虽有才华却不被赏识,这种对比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罗隐的生平经历,更好地理解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同时,注意体会诗中意象的运用,如“秋河”“夜”“帆”等,它们对营造氛围、表达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诗中的典故“东箭南金”也值得我们关注,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
首联“秋河耿耿夜沈沈,往事三更尽到心”,以秋夜银河明亮、夜色深沉的景象起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清的氛围,三更时分,往事涌上心头,为全诗奠定了怀旧、感伤的基调。
颔联“多病谩劳窥圣代,薄才终是费知音”,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因身体多病,即使想关注世事也力不从心,又自谦才能浅薄,辜负了知音的赏识,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颈联“家山梦后帆千尺,尘土搔来发一簪”,通过“梦家山”“帆千尺”的想象,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尘土搔头”“发一簪”则刻画了诗人在尘世奔波中憔悴、失意的形象,进一步烘托出内心的愁苦。
尾联“空羡良朋尽高价,可怜东箭与南金”,将自己与友人对比,羡慕友人能得高价,而自己如同珍贵的东箭南金却无人赏识,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情感真挚深沉。
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情感浓郁,将诗人的失意、思乡、对友人的情感等诸多复杂心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罗隐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一生坎坷,多次应试不第,仕途失意。这首诗是他在秋夜写给进士顾荣的,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罗隐可能正处于人生不得志的阶段,身体多病,对自己的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而感到遗憾,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友人境遇的羡慕。顾荣作为进士,可能在仕途上较为顺利,这使得罗隐在与友人的对比中更添感慨,于是在秋夜这一容易引发愁思的时刻,将自己的心境付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寄给友人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