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寄进士顾荣

罗隐 〔唐朝〕

秋河耿耿夜沈沈,往事三更尽到心。

多病谩劳窥圣代, 薄才终是费知音。

家山梦后帆千尺,尘土搔来发一簪。

空羡良朋尽高价,可怜东箭与南金。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秋夜的银河明亮闪烁,夜色深沉,三更时分,往事一一涌上心头。

身体多病,徒然劳神去窥探这圣明的时代,才能浅薄,终究是辜负了知音的赏识。

梦到家山之后,仿佛看到千尺风帆(归乡之念更切),在尘世中搔首,只落得一根簪子束着稀疏的头发。

徒然羡慕好友们都能获得很高的评价和地位,自己却如同那些珍贵的东箭南金般,可惜无人赏识。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字昭谏,其诗多愤世嫉俗之作,语言通俗,寓意深刻。

2. 律诗: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律诗。律诗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此诗在格律上基本符合律诗的要求。

3. 秋夜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秋夜常被用来烘托凄凉、感伤的氛围,本诗也借助秋夜的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愁思。

4. 东箭南金:这一典故出自《尔雅·释地》,后成为成语,常用来比喻优秀的人才或珍贵的物品,在诗中诗人用以自比,表达了自身的价值未被发现的遗憾。

5. 古代计时:诗中的“三更”是古代的计时方式,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更对应现在的23点至凌晨1点。

  • 秋河:指秋天的银河。
  • 耿耿:明亮的样子。
  • 沈沈:同“沉沉”,深沉的样子。
  • 三更:古代计时单位,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 谩劳:徒然劳神。
  • 圣代:指圣明的时代,常用以称颂本朝。
  • 薄才:自称才能浅薄的谦词。
  • 费知音:辜负了知音。
  • 家山:家乡。
  • 帆千尺:形容船很大,此处借指归乡的船只,表达归乡之情。
  • 尘土:比喻世俗的纷扰。
  • 搔来:用手搔头,多表示心绪烦乱。
  • 发一簪:形容头发稀疏,只用一根簪子束发。
  • 良朋:好朋友。
  • 高价:指很高的评价和地位。
  • 东箭南金:东方的竹箭,南方的铜,古时指珍贵的物产,后比喻优秀的人才。

《秋夜寄进士顾荣》是罗隐在秋夜写给友人顾荣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围绕诗人的心境展开,将多种复杂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开篇从秋夜的景色入手,秋夜的银河明亮,夜色深沉,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陷入沉思,于是诗人在三更时分,往事纷纷涌上心头,为下文抒发情感做了铺垫。接下来,诗人直接诉说自己的境遇,身体多病,才能又浅薄,既无法很好地关注世事,又辜负了知音,字里行间满是失意和无奈。

然后,诗人通过对梦境和自身状态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尘世中奔波的疲惫与憔悴。最后,诗人将自己与友人对比,羡慕友人能获得很高的评价和地位,而自己虽有才华却不被赏识,这种对比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罗隐的生平经历,更好地理解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同时,注意体会诗中意象的运用,如“秋河”“夜”“帆”等,它们对营造氛围、表达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诗中的典故“东箭南金”也值得我们关注,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

首联“秋河耿耿夜沈沈,往事三更尽到心”,以秋夜银河明亮、夜色深沉的景象起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清的氛围,三更时分,往事涌上心头,为全诗奠定了怀旧、感伤的基调。

颔联“多病谩劳窥圣代,薄才终是费知音”,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因身体多病,即使想关注世事也力不从心,又自谦才能浅薄,辜负了知音的赏识,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颈联“家山梦后帆千尺,尘土搔来发一簪”,通过“梦家山”“帆千尺”的想象,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尘土搔头”“发一簪”则刻画了诗人在尘世奔波中憔悴、失意的形象,进一步烘托出内心的愁苦。

尾联“空羡良朋尽高价,可怜东箭与南金”,将自己与友人对比,羡慕友人能得高价,而自己如同珍贵的东箭南金却无人赏识,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情感真挚深沉。

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情感浓郁,将诗人的失意、思乡、对友人的情感等诸多复杂心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罗隐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一生坎坷,多次应试不第,仕途失意。这首诗是他在秋夜写给进士顾荣的,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罗隐可能正处于人生不得志的阶段,身体多病,对自己的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而感到遗憾,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友人境遇的羡慕。顾荣作为进士,可能在仕途上较为顺利,这使得罗隐在与友人的对比中更添感慨,于是在秋夜这一容易引发愁思的时刻,将自己的心境付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寄给友人的诗。

作者信息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523名句数量: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