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三衢孙员外

罗隐 〔唐朝〕

小敷文伯见何时,南望三衢渴复饥。

天子未能崇典诰, 诸生徒欲恋旌旗。

风高绿野苗千顷,露冷平楼酒满卮。

尽是数旬陪奉处,使君争肯不相思。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才华出众的小敷文伯,我向南遥望三衢,心中既渴望又思念,如同饥渴一般。

天子没能重视经典文献,儒生们却徒劳地留恋着旌旗仪仗。

秋风高远,绿色的田野里有千顷禾苗;露水清冷,在平楼上酒已斟满酒杯。

这些地方全都是几十天来陪伴侍奉你的场所,你怎么会不思念呢?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昭谏,其诗多讥刺现实,语言通俗泼辣,自成一格。

2. 三衢:古地名,今浙江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是古代交通要地。

3. 员外:古代官职名称,后也可用来称呼富豪、士绅等,这里是对友人的尊称。

4. 典诰:指《尚书》中的《尧典》《汤诰》等篇,后泛指古代重要的文献典籍,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5. 颔联、颈联:律诗的第二联(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为颈联,这两联通常要求对仗。

  • 三衢: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
  • 孙员外:指作者的友人孙姓员外,具体生平不详。
  • 小敷文伯:对孙员外的美称,“敷文”有铺陈文采之意,“伯”是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孙员外才华出众。
  • 典诰:指古代的经典文献,这里代指儒家的礼乐制度和治国方略。
  • 诸生:指儒生、读书人。
  • 旌旗:旗帜,这里代指官场、仕途。
  • 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 数旬:几十天。
  •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孙员外。
  • 争肯:怎么会。

《寄三衢孙员外》是一首充满思念之情且蕴含社会感慨的七言律诗。开篇作者便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友人孙员外的深切思念,“渴复饥”的比喻让这份思念显得尤为迫切。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谈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天子未能崇典诰”反映出朝廷对儒家经典和传统治国理念的忽视,而“诸生徒欲恋旌旗”则点出了读书人一味追求仕途的现象,这其中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可能包含着作者对友人的期许,希望彼此不要在世俗的洪流中迷失方向。

颈联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风高绿野苗千顷”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给人以开阔之感;“露冷平楼酒满卮”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独自在楼上饮酒,更添对友人的思念。这两句通过不同的景致,从侧面烘托出作者复杂的情感。

最后,诗人回忆起与友人相处的日子,那些共同陪伴的场所都成了思念的载体,以反问作结,既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也相信友人同样会思念自己,让这份情谊显得更加深厚真挚。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情感饱满,是罗隐诗歌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全诗围绕对友人孙员外的思念展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小敷文伯见何时,南望三衢渴复饥”直接点出对友人的思念之切,“渴复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思念的程度之深。

颔联“天子未能崇典诰,诸生徒欲恋旌旗”由思念转入对社会现实的感慨,通过对比天子对经典的不重视和儒生对仕途的留恋,暗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也可能是在与友人共勉,表达对儒家理想的坚守。

颈联“风高绿野苗千顷,露冷平楼酒满卮”描绘了两幅截然不同的景象,田野里的千顷禾苗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广阔,平楼上的满杯酒则透露出一丝孤寂与怀念,以景衬情,将思念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尾联“尽是数旬陪奉处,使君争肯不相思”回忆起与友人共处的时光,点出这些地方都充满了回忆,反问友人怎能不思念自己,既强化了思念之情,也显得亲切自然,余味悠长。

罗隐是晚唐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这首诗是罗隐寄给友人孙员外的作品,从诗中内容推测,当时孙员外可能在三衢任职。作者与孙员外曾有过一段共处的时光,分别后作者思念友人,便写下此诗寄赠,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可能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些感慨,如“天子未能崇典诰”可能反映了对朝廷不重视儒家经典、治国方略的不满。

作者信息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523名句数量: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