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敷文伯见何时,南望三衢渴复饥。
天子未能崇典诰, 诸生徒欲恋旌旗。
风高绿野苗千顷,露冷平楼酒满卮。
尽是数旬陪奉处,使君争肯不相思。
小敷文伯见何时,南望三衢渴复饥。
天子未能崇典诰, 诸生徒欲恋旌旗。
风高绿野苗千顷,露冷平楼酒满卮。
尽是数旬陪奉处,使君争肯不相思。
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才华出众的小敷文伯,我向南遥望三衢,心中既渴望又思念,如同饥渴一般。
天子没能重视经典文献,儒生们却徒劳地留恋着旌旗仪仗。
秋风高远,绿色的田野里有千顷禾苗;露水清冷,在平楼上酒已斟满酒杯。
这些地方全都是几十天来陪伴侍奉你的场所,你怎么会不思念呢?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昭谏,其诗多讥刺现实,语言通俗泼辣,自成一格。
2. 三衢:古地名,今浙江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是古代交通要地。
3. 员外:古代官职名称,后也可用来称呼富豪、士绅等,这里是对友人的尊称。
4. 典诰:指《尚书》中的《尧典》《汤诰》等篇,后泛指古代重要的文献典籍,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5. 颔联、颈联:律诗的第二联(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为颈联,这两联通常要求对仗。
《寄三衢孙员外》是一首充满思念之情且蕴含社会感慨的七言律诗。开篇作者便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友人孙员外的深切思念,“渴复饥”的比喻让这份思念显得尤为迫切。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谈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天子未能崇典诰”反映出朝廷对儒家经典和传统治国理念的忽视,而“诸生徒欲恋旌旗”则点出了读书人一味追求仕途的现象,这其中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可能包含着作者对友人的期许,希望彼此不要在世俗的洪流中迷失方向。
颈联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风高绿野苗千顷”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给人以开阔之感;“露冷平楼酒满卮”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独自在楼上饮酒,更添对友人的思念。这两句通过不同的景致,从侧面烘托出作者复杂的情感。
最后,诗人回忆起与友人相处的日子,那些共同陪伴的场所都成了思念的载体,以反问作结,既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也相信友人同样会思念自己,让这份情谊显得更加深厚真挚。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情感饱满,是罗隐诗歌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全诗围绕对友人孙员外的思念展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小敷文伯见何时,南望三衢渴复饥”直接点出对友人的思念之切,“渴复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思念的程度之深。
颔联“天子未能崇典诰,诸生徒欲恋旌旗”由思念转入对社会现实的感慨,通过对比天子对经典的不重视和儒生对仕途的留恋,暗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也可能是在与友人共勉,表达对儒家理想的坚守。
颈联“风高绿野苗千顷,露冷平楼酒满卮”描绘了两幅截然不同的景象,田野里的千顷禾苗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广阔,平楼上的满杯酒则透露出一丝孤寂与怀念,以景衬情,将思念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尾联“尽是数旬陪奉处,使君争肯不相思”回忆起与友人共处的时光,点出这些地方都充满了回忆,反问友人怎能不思念自己,既强化了思念之情,也显得亲切自然,余味悠长。
罗隐是晚唐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这首诗是罗隐寄给友人孙员外的作品,从诗中内容推测,当时孙员外可能在三衢任职。作者与孙员外曾有过一段共处的时光,分别后作者思念友人,便写下此诗寄赠,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可能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些感慨,如“天子未能崇典诰”可能反映了对朝廷不重视儒家经典、治国方略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