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成无处换黄金,却向春风动越吟。
天子爱才虽仄席, 诸生多病又沾襟。
柳攀灞岸狂遮袂,水忆池阳渌满心。
珍重彩衣归正好,莫将闲事系升沈。
赋成无处换黄金,却向春风动越吟。
天子爱才虽仄席, 诸生多病又沾襟。
柳攀灞岸狂遮袂,水忆池阳渌满心。
珍重彩衣归正好,莫将闲事系升沈。
写成的辞赋无处能换得黄金,只能在春风中放声吟诵越地的歌谣。
天子虽然爱惜人才,不惜侧身而坐以待贤才,但考生们多因落第而心情沉重,泪水沾湿衣襟。
在灞岸攀折柳枝,狂乱地用它遮住衣袖(不忍分别);思念起池阳的碧水,心中满是澄澈的绿意。
珍惜身着彩衣归家的美好时刻吧,不要让无关紧要的事情牵绊住对仕途升降的思绪。
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科举考试包括进士科等,进士科尤为重要,是文人追求的目标。
2. 送别文化:古代交通不便,离别是一件大事,形成了独特的送别文化,如在灞岸折柳送别,“柳”与“留”谐音,表达挽留与不舍之情。
3. 典故运用:诗中“彩衣”运用了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
4. 诗歌体裁: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韵律和谐。
5. 越吟:“越吟”指在外地思念家乡而吟咏家乡的歌谣,后来成为思乡之情的代称。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脉络。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落第的进士臧濆回池州。诗人罗隐一开始就点出了友人的处境,“赋成无处换黄金”,说友人写了很好的文章却没换来功名,这其实是科举落第的委婉说法。然后“却向春风动越吟”,写友人在春风中吟唱思乡的歌谣,透露出落第后的失落和对家乡的思念。
接着看颔联,“天子爱才虽仄席”,说皇上是爱惜人才的,这好像给人一点希望,但马上转折,“诸生多病又沾襟”,考生们还是因为落第而伤心落泪。这里其实有一层深意,就算皇上爱才,可在科举制度下,还是有很多像臧濆这样的人才被埋没,表达了一种无奈。
颈联是很生动的送别场景描写。“柳攀灞岸狂遮袂”,在灞岸这个送别的地方,大家折柳相赠,友人激动地用柳枝遮住衣袖,舍不得分别。“水忆池阳渌满心”,看到水就想起家乡池州的清澈碧水,心里满是对家乡的眷恋。这两句把送别和思乡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动作和景象表现得很真切。
最后尾联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珍重彩衣归正好”,用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劝友人回家好好侍奉父母,这也是一件好事。“莫将闲事系升沈”,告诉友人不要把科举落第这件事太放在心上,不要让它影响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要看淡仕途的起伏。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友人落第的同情和送别时的不舍,又给予了积极的劝慰,情感丰富而真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文人的境遇和心态。我们读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友情,还能了解到唐代的一些社会文化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全诗围绕送别落第友人这一主题展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赋成无处换黄金,却向春风动越吟”,开篇便点出友人落第的境遇,“无处换黄金”道出才华未被赏识的无奈,而“春风动越吟”则流露出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下文的送别铺垫了伤感的基调。
颔联“天子爱才虽仄席,诸生多病又沾襟”,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写落第之事。上句说天子爱惜人才,看似有希望,下句却转折,写考生们因落第而悲伤不已,形成对比,更凸显出落第的遗憾与无奈,也暗含了对科举制度虽有明君爱才却仍有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颈联“柳攀灞岸狂遮袂,水忆池阳渌满心”,选取典型的送别场景与意象。“攀柳”“遮袂”是离别时的动作,“狂”字表现出离别时的激动与不舍;“水忆池阳”则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友人的家乡,“渌满心”既写池水的清澈,也暗示着对家乡的美好思念,情景交融,将送别之情与思乡之情巧妙结合。
尾联“珍重彩衣归正好,莫将闲事系升沈”,是对友人的劝慰与叮嘱。诗人以“彩衣”的典故,劝友人珍惜归家侍奉父母的美好时光,不要让科举落第这样的“闲事”影响自己的心情,看淡仕途的升降,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也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语言朴实却饱含深情,将对友人的同情、送别时的不舍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罗隐为送别科举落第的进士臧濆返回池州而作。在唐代,科举制度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落第对文人来说是沉重的打击。罗隐本人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对落第的滋味深有体会。他写下此诗,既是对友人臧濆落第后心情的理解与安慰,也寄寓了自己对科举制度的感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对科举寄予厚望,一旦落第,往往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