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进士臧濆下第后归池州

罗隐 〔唐朝〕

赋成无处换黄金,却向春风动越吟。

天子爱才虽仄席, 诸生多病又沾襟。

柳攀灞岸狂遮袂,水忆池阳渌满心。

珍重彩衣归正好,莫将闲事系升沈。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写成的辞赋无处能换得黄金,只能在春风中放声吟诵越地的歌谣。

天子虽然爱惜人才,不惜侧身而坐以待贤才,但考生们多因落第而心情沉重,泪水沾湿衣襟。

在灞岸攀折柳枝,狂乱地用它遮住衣袖(不忍分别);思念起池阳的碧水,心中满是澄澈的绿意。

珍惜身着彩衣归家的美好时刻吧,不要让无关紧要的事情牵绊住对仕途升降的思绪。

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科举考试包括进士科等,进士科尤为重要,是文人追求的目标。

2. 送别文化:古代交通不便,离别是一件大事,形成了独特的送别文化,如在灞岸折柳送别,“柳”与“留”谐音,表达挽留与不舍之情。

3. 典故运用:诗中“彩衣”运用了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

4. 诗歌体裁: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韵律和谐。

5. 越吟:“越吟”指在外地思念家乡而吟咏家乡的歌谣,后来成为思乡之情的代称。

  •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这里指臧濆。
  • 下第:科举考试未被录取。
  • 池州:地名,在今安徽省池州市。
  • 赋成无处换黄金:指所作的辞赋没有地方可以换取黄金,暗指才华未被赏识,科举落第。
  • 越吟:越地的歌谣,这里指思乡的吟咏。
  • 仄席:不正坐,侧身而坐,形容帝王礼贤下士。
  • 诸生:指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这里也包括臧濆。
  • 沾襟:泪水沾湿衣襟,形容悲伤。
  • 灞岸: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古人送别之地。
  • 袂:衣袖。
  • 池阳:池州的别称。
  • 渌:清澈。
  • 彩衣:相传老莱子行年七十,父母犹在,常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逗父母开心,后以“彩衣”代指孝养父母。这里指臧濆归家侍奉父母。
  • 升沈:指仕途的升降、宦海的沉浮。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脉络。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落第的进士臧濆回池州。诗人罗隐一开始就点出了友人的处境,“赋成无处换黄金”,说友人写了很好的文章却没换来功名,这其实是科举落第的委婉说法。然后“却向春风动越吟”,写友人在春风中吟唱思乡的歌谣,透露出落第后的失落和对家乡的思念。

接着看颔联,“天子爱才虽仄席”,说皇上是爱惜人才的,这好像给人一点希望,但马上转折,“诸生多病又沾襟”,考生们还是因为落第而伤心落泪。这里其实有一层深意,就算皇上爱才,可在科举制度下,还是有很多像臧濆这样的人才被埋没,表达了一种无奈。

颈联是很生动的送别场景描写。“柳攀灞岸狂遮袂”,在灞岸这个送别的地方,大家折柳相赠,友人激动地用柳枝遮住衣袖,舍不得分别。“水忆池阳渌满心”,看到水就想起家乡池州的清澈碧水,心里满是对家乡的眷恋。这两句把送别和思乡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动作和景象表现得很真切。

最后尾联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珍重彩衣归正好”,用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劝友人回家好好侍奉父母,这也是一件好事。“莫将闲事系升沈”,告诉友人不要把科举落第这件事太放在心上,不要让它影响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要看淡仕途的起伏。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友人落第的同情和送别时的不舍,又给予了积极的劝慰,情感丰富而真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文人的境遇和心态。我们读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友情,还能了解到唐代的一些社会文化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全诗围绕送别落第友人这一主题展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赋成无处换黄金,却向春风动越吟”,开篇便点出友人落第的境遇,“无处换黄金”道出才华未被赏识的无奈,而“春风动越吟”则流露出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下文的送别铺垫了伤感的基调。

颔联“天子爱才虽仄席,诸生多病又沾襟”,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写落第之事。上句说天子爱惜人才,看似有希望,下句却转折,写考生们因落第而悲伤不已,形成对比,更凸显出落第的遗憾与无奈,也暗含了对科举制度虽有明君爱才却仍有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颈联“柳攀灞岸狂遮袂,水忆池阳渌满心”,选取典型的送别场景与意象。“攀柳”“遮袂”是离别时的动作,“狂”字表现出离别时的激动与不舍;“水忆池阳”则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友人的家乡,“渌满心”既写池水的清澈,也暗示着对家乡的美好思念,情景交融,将送别之情与思乡之情巧妙结合。

尾联“珍重彩衣归正好,莫将闲事系升沈”,是对友人的劝慰与叮嘱。诗人以“彩衣”的典故,劝友人珍惜归家侍奉父母的美好时光,不要让科举落第这样的“闲事”影响自己的心情,看淡仕途的升降,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也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语言朴实却饱含深情,将对友人的同情、送别时的不舍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罗隐为送别科举落第的进士臧濆返回池州而作。在唐代,科举制度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落第对文人来说是沉重的打击。罗隐本人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对落第的滋味深有体会。他写下此诗,既是对友人臧濆落第后心情的理解与安慰,也寄寓了自己对科举制度的感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对科举寄予厚望,一旦落第,往往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作者信息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523名句数量: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