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无一事,终日掩空斋。
道薄交游少,才疏进取乖。
野禽鸣聒耳,庭草绿侵阶。
幸自同樗栎,何妨惬所怀。
从军无一事,终日掩空斋。
道薄交游少,才疏进取乖。
野禽鸣聒耳,庭草绿侵阶。
幸自同樗栎,何妨惬所怀。
在军中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整天都关着空寂的书斋。
因为道德修养浅薄,所以交往的朋友很少;因为才能疏陋,在仕途上进取也不顺遂。
野生的禽鸟鸣叫之声聒噪刺耳,庭院里的青草绿意蔓延到了台阶上。
幸好自己如同樗栎那样不成材,倒也不妨碍满足自己的心怀。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字昭谏,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犀利,风格通俗。
2. 樗栎:出自《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后以樗栎比喻无用之材,常用作自谦之词。
3. 律诗体裁: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道薄交游少,才疏进取乖”“野禽鸣聒耳,庭草绿侵阶”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特点。
4. 借景抒情:诗歌中通过对“野禽”“庭草”等景物的描写,来烘托诗人的心境,这种表现手法称为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城西作》是罗隐一首颇具个人色彩的诗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内容上看,诗歌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诗人闲散无为的生活状态——“从军无一事,终日掩空斋”,让我们感受到他当时的百无聊赖。接着,诗人剖析了自己处境的原因,“道薄交游少,才疏进取乖”,这里既有客观的自我认知,也深藏着不得志的感慨。
然后,在写景部分,“野禽鸣聒耳,庭草绿侵阶”,看似是平常的景物描写,却处处透着诗人的心境。禽鸟的聒噪或许让本就烦闷的诗人更加烦躁,而青草蔓延到台阶,既显示出庭院的荒芜,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
最后,尾联“幸自同樗栎,何妨惬所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樗栎自比,表面上是说自己如同不成材的树木,不妨安于现状,实际上是在无奈中寻找一种自我安慰,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试图保持内心平和的心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将个人的情感与生活场景巧妙结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失意中坚守自我的诗人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文人在时代背景下的复杂心境。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首联“从军无一事,终日掩空斋”描绘了诗人在军中无所事事、整日闭门独处的情景,奠定了一种孤寂、闲散的基调。
颔联“道薄交游少,才疏进取乖”从自身角度出发,坦诚地说出自己因道德修养不高而朋友稀少,因才能不足而仕途不顺,看似自谦,实则暗含着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愤懑。
颈联“野禽鸣聒耳,庭草绿侵阶”转向写景,野外禽鸟的聒噪与庭院中蔓延的青草,以动衬静,更显书斋的空寂,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烦闷与落寞。
尾联“幸自同樗栎,何妨惬所怀”则笔锋一转,诗人以樗栎自比,看似甘于平庸,实则是在失意中的自我排遣与旷达,表现出一种在困境中寻求内心平静的心态。全诗情景交融,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与景物之中,真切动人。
罗隐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试不第,历经世态炎凉。此诗可能作于他人生失意、闲居城西之时。当时他可能处于一种不得志的状态,在军中并无实际事务可做,空有抱负却难以施展,于是借这首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以及一种与世无争的自我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