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烟月久因循,野鹤衣裘独茧纶。
只说泊船无定处, 不知携手是何人。
朱黄拣日囚尸鬼,青白临时注脑神。
欲访先生问经诀,世间难得不由身。
苕溪烟月久因循,野鹤衣裘独茧纶。
只说泊船无定处, 不知携手是何人。
朱黄拣日囚尸鬼,青白临时注脑神。
欲访先生问经诀,世间难得不由身。
苕溪的烟月景色,我已长久地熟习因循。身着如野鹤般的衣裘,独自垂钓于这江边。
只听说你泊船的地方没有固定之处,不知如今能与你携手同行的是何人。
你挑选吉日用朱黄两色书符作法,镇囚尸鬼;临时用青白之术注入脑神。
想要拜访先生请教经诀之道,可世间的许多事情难以如愿,往往由不得自身。
1. 复姓:“第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复姓,起源较早,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记载。
2. 苕溪:是浙江省的一条重要河流,风景秀丽,常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3.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多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或清丽,或沉郁,常带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罗隐的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一时期诗歌的某些特征。
4. 道教文化:诗中提到的“朱黄拣日囚尸鬼”“青白临时注脑神”等内容,反映了道教法术、修炼等方面的文化元素,体现了当时道教在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的影响。
5. 诗歌体裁: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寄第五尊师》是晚唐诗人罗隐写给一位名为第五尊师的道士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它以诗人所处的苕溪景色起笔,描绘了当地的烟月风光和自己的闲适生活,自然地引出对行踪不定的第五尊师的思念。
在理解诗句时,要注意其中涉及的道教文化元素,像“朱黄”“青白”“囚尸鬼”“注脑神”等词语,这些都与道教的法术和修炼相关,体现了第五尊师的道士身份。同时,要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情感,既有对友人的牵挂,也有想请教经诀却难以实现的无奈。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这首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如颔联“只说泊船无定处,不知携手是何人”,句式整齐,意境相承。语言上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结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晚唐诗歌的独特韵味。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诗句,还能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文化、道教影响以及文人的交往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晚唐的文学与社会。
首联“苕溪烟月久因循,野鹤衣裘独茧纶”,描绘了苕溪的优美景色和诗人自身的闲适生活状态,“久因循”体现出诗人对这里的熟悉与习惯,“野鹤衣裘”和“独茧纶”则塑造了一个超脱世俗、自在垂钓的形象,也可能暗含对第五尊师的想象。
颔联“只说泊船无定处,不知携手是何人”,转入对第五尊师的思念与探寻,“泊船无定处”点出尊师行踪不定,增加了寻访的难度,“不知携手是何人”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好奇。
颈联“朱黄拣日囚尸鬼,青白临时注脑神”,具体描写了第五尊师的道法行径,展现了其作为道士的神秘色彩和特殊技能,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尊师道法的了解与些许敬佩。
尾联“欲访先生问经诀,世间难得不由身”,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想要拜访尊师请教经诀的愿望,以及对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无奈感慨,使诗歌情感更为深沉。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景色、人物行踪和愿望的描写,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巧妙融合在一起。
罗隐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多抒发怀才不遇、对现实的感慨。从诗题《寄第五尊师》来看,这是一首寄赠给名为第五尊师的道士的诗作。当时,道教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文人与道士交往也较为常见。诗人可能与第五尊师有过交往,对其道法和行踪有所了解。此诗可能是诗人在苕溪一带,联想到行踪不定的第五尊师,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尊师的思念以及想向其请教经诀却因种种原因难以实现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