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父偶建小楼,特摛丽藻绝句不敢称扬三首

罗隐 〔唐朝〕

结构叨冯柱石才,敢期幢盖此裴回。

阳春曲调高谁和,尽日焚香倚隗台。

玳簪珠履愧非才,时凭阑干首重回。

只待淮妖剪除后,别倾卮酒贺行台。

阑槛初成愧楚才,不知星彩尚迂回。

风流孔令陶钧外,犹记山妖逼小台。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第一首:

这楼阁的构建,全依赖您如柱石般的才能,我怎敢奢望能在此楼的仪仗间徘徊流连。

您的诗作如阳春白雪般高雅,有谁能与之唱和?我整日焚香,倚靠着这类似隗台的高楼。

第二首:

身着华服的我自愧没有才能,时常凭靠栏杆,频频回首眺望。

只等到淮地的妖氛被剪除之后,再斟满酒杯,到您的行台祝贺。

第三首:

这栏杆门槛刚刚建成,我自愧没有楚才般的才华,不知星光依然曲折辉映。

在您如陶钧般造就万物的风流气度之外,还记得当年山妖逼近小楼的往事。

1. 罗隐:晚唐诗人,字昭谏,其诗多抨击现实,语言通俗,风格犀利,也有不少应酬、咏史之作。

2. 尚父:古代对重臣的尊称,西周姜子牙曾被尊为尚父,后世常用以称呼德高望重、权位显赫的大臣。

3. 黄金台(隗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筑台置黄金于其上,后成为招贤纳士的象征。

4.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均为古代楚国歌曲名,“阳春白雪”指高雅难懂的文艺作品,“下里巴人”指通俗易晓的作品,后成为文化雅俗的代称。

5. 晚唐诗歌特点:多抒发个人情怀,风格或绮丽或质朴,常用典故,注重炼字炼句,反映社会动荡与文人的迷茫。

  • 尚父:古代对有权势的大臣的尊称,此处指诗中所咏建楼之人。
  • 摛丽藻:铺陈华丽的文辞,指创作优美的诗文。
  • 结构叨冯柱石才叨冯即依赖,柱石才指能担当重任的栋梁之才,此句意为楼阁的建造依赖于对方如柱石般的才能。
  • 幢盖: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此处代指楼周围的气派景象。
  • 裴回:同“徘徊”,流连不去。
  • 阳春曲调:比喻高深、高雅的文艺作品,典出《阳春》《白雪》,为战国时楚国高雅的歌曲。
  • 隗台:即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贤纳士所建,此处借指尚父所建之楼。
  • 玳簪珠履:代指身着华服的富贵之人,此处为诗人自指,表谦逊。
  • 淮妖:指当时淮地的叛乱势力或敌人。
  • 卮酒:酒杯中的酒。
  • 行台:古代中央政府在地方设立的临时机构,此处指尚父的办公居所。
  • 阑槛:栏杆,代指小楼。
  • 楚才:指有才华的人,典出“楚材晋用”,此处诗人自谦无才。
  • 星彩:星光。
  • 迂回:曲折辉映。
  • 陶钧:古代制造陶器时转动的轮子,比喻造就、治理万物的才能。
  • 山妖:比喻邪恶势力或困境。

这组《尚父偶建小楼,特摛丽藻绝句不敢称扬三首》是罗隐为祝贺尚父建楼而作的应酬诗,但并非单纯的歌功颂德,而是融入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

开篇以“柱石才”赞尚父的能力,点出楼的建成源于其才华,同时以“阳春曲调高谁和”既夸尚父诗文高雅,也暗含知音难觅的感慨。第二首“玳簪珠履愧非才”体现诗人的谦逊,而“只待淮妖剪除后”则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安定联系起来,使诗歌超出一般应酬之作的范畴。第三首由楼的新成联想到尚父过往的功绩,“风流孔令陶钧外,犹记山妖逼小台”,既赞其治理才能,也暗示其曾克服艰难险阻,使形象更丰满。

整体而言,这组诗通过对小楼的吟咏,巧妙地融合了赞美、谦逊、期盼等情感,用典恰当,语言精炼,是晚唐应酬诗中较有内涵的作品,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人心态提供了线索。

这组绝句以尚父所建小楼为吟咏对象,情感真挚,多用典故,体现了罗隐诗歌的特色。

从内容上看,三首诗各有侧重:第一首赞楼的建造依赖尚父之才,誉其诗文高雅,以“焚香倚隗台”表崇敬;第二首自谦无才,遥想平定淮妖后祝贺的场景,寄寓对安定的期盼;第三首由楼的建成联想到尚父的才能与过往困境,凸显其功绩。

艺术上,全诗善用典故,如“阳春曲调”“隗台”“楚才”“陶钧”等,使诗歌内涵丰富,含蓄典雅。同时,诗人以谦逊的口吻表达对尚父的赞美,情感恳切,不事张扬,符合“不敢称扬”的题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体现了晚唐绝句的精巧之风。

此诗为唐代诗人罗隐所作,当时“尚父”(一位有权势的大臣)偶然建造了一座小楼,罗隐为赞美此事而创作了这组绝句。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藩镇割据,权贵势力在地方仍有较大影响。尚父建楼可能是在相对安定的时期,罗隐通过诗歌既表达了对尚父才能的敬仰,也暗含了对平定叛乱、社会安定的期盼,诗中“只待淮妖剪除后”等句可印证当时可能面临地方叛乱的背景。

作者信息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523名句数量: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