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府亭

罗隐 〔唐朝〕

新恩别启馆娃宫,还拜吴王向此中。

九牧土田周制在, 两藩茅社汉仪同。

春生旧苑芳洲雨,香入高台小径风。

更有宠光人未见,问安调膳尽三公。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新受皇恩在馆娃宫另辟殿阁,吴王在此接受朝拜。
九州疆土仍循周代旧制,两藩诸侯沿用汉时礼仪。
春日芳洲细雨滋润旧苑,高台小径微风送来花香。
更有未见的天子恩宠光耀,问安备膳皆由三公操持。

1. 唐代藩镇制度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2. 周代分封制与汉代推恩令的异同
3. 古代建筑规格的礼制意义(如三公九卿制)
4. 吴越文化在唐末的特殊地位
5. 咏史怀古诗的借古讽今手法

  • 馆娃宫: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的宫殿,此处借指唐代钱塘府建筑。
  • 九牧:古称九州之长为牧,此处代指全国疆土。
  • 两藩:指吴越两地藩王,唐代设节度使管辖。
  • 茅社:古代分封诸侯时,用白茅包裹社土授予受封者。
  •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唐代为最高荣誉官职。

本诗需重点把握三个维度:
1. 历史维度:周制(分封)-汉仪(郡国)-唐制(藩镇)的沿革对比
2. 空间维度:馆娃宫(历史遗址)/钱塘府(当代建筑)的空间叠印
3. 政治隐喻:"问安调膳"实指唐昭宗时期藩镇操控朝政的现状
教学建议:结合杜牧《阿房宫赋》比较不同时代的宫殿书写,延伸讨论晚唐诗人的政治批判意识。

全诗采用双关笔法:
1. 表面描写钱塘府亭的建制规格,实写藩镇势力的膨胀
2. "春生旧苑"一联以景寓政,暗示旧制虽在但已变异
3. 尾联"宠光未见"辛辣讽刺三公虚职沦为藩镇侍从
艺术特色:对仗工整(周制/汉仪,芳雨/径风),用典自然(馆娃宫、茅社),时空交错手法凸显历史纵深感。

此诗作于唐末藩镇割据时期,罗隐游历吴越时目睹钱塘府衙的奢华建制,借古讽今。诗中通过对比周汉古制与当朝仪礼,暗讽地方节度使僭越礼制,同时反映唐王朝对藩镇势力的笼络政策。

作者信息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523名句数量: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