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影重纹映画堂,玉钩银烛共荧煌。
会应得见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
翡翠佳名世共稀,玉堂高下巧相宜。
殷勤为嘱纤纤手,卷上银钩莫放垂。
叠影重纹映画堂,玉钩银烛共荧煌。
会应得见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
翡翠佳名世共稀,玉堂高下巧相宜。
殷勤为嘱纤纤手,卷上银钩莫放垂。
第一首:
层层叠叠的光影和繁复的花纹映照在华丽的厅堂,玉制的帘钩和银色的蜡烛一同发出明亮的光。
应当能见到神仙在此,不要放下那珍珠缀成的十二行帘子。
第二首:
翡翠这美好的名称世间少有,与玉堂的高低错落巧妙相配。
恳切地嘱咐那纤细的手,把帘子卷上银钩不要让它垂下。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字昭谏,其诗多为咏史、咏物之作,风格通俗明快,常有愤世嫉俗之情。
2. 咏物诗:这两首诗属于咏物诗,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来寄托情感、表达志向。
3.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在艺术上更为细腻精致,常带有感伤、朦胧的色彩,题材多集中于日常生活、个人情感等方面。
4. 古代帘饰:在古代,帘子不仅是实用的遮蔽物,更是重要的装饰物品,材质多样,如珍珠、翡翠、丝绸等,体现了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诗人罗隐的《帘二首》。这两首诗都是围绕“帘”展开的,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诗中的意境。
首先看第一首,“叠影重纹映画堂,玉钩银烛共荧煌”,这里诗人用“叠影重纹”写出了帘子的花纹很美,在画堂的映衬下更显好看,而“玉钩”和“银烛”则让整个场景变得明亮华丽。大家想想,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很吸引人?接着“会应得见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诗人为什么说可能会见到神仙呢?其实这是一种想象,因为帘子太漂亮了,让人觉得后面藏着美好的事物,所以不舍得放下。
再看第二首,“翡翠佳名世共稀,玉堂高下巧相宜”,告诉我们这个帘子用了很珍贵的翡翠,和玉堂搭配得特别好。最后“殷勤为嘱纤纤手,卷上银钩莫放垂”,这里的“纤纤手”可能是指侍女的手,诗人叮嘱她把帘子卷起来不要放下,可见诗人多喜欢这帘子和它所呈现的景象啊。
这两首诗虽然写的是帘子,但通过对帘子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时期的一些生活场景和审美趣味。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留意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方法,体会诗人是如何通过简单的文字营造出丰富意境的。
这两首诗都以“帘”为核心意象,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精妙的笔法。
第一首诗开篇“叠影重纹映画堂,玉钩银烛共荧煌”,从帘子的外观和所处环境入手,描绘出帘子上的花纹在光影下层层叠叠,与玉钩、银烛共同营造出华丽耀眼的氛围,画面感极强。后两句“会应得见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则由景生情,想象帘子之后仿佛有神仙存在,故而不舍得放下这华美的珍珠帘,增添了几分浪漫奇幻色彩。
第二首诗“翡翠佳名世共稀,玉堂高下巧相宜”,点出帘子所用材质的珍贵,以及与玉堂的搭配相得益彰,突出了帘子的精致。“殷勤为嘱纤纤手,卷上银钩莫放垂”则将视角转向操作帘子的人,以恳切的嘱咐收尾,仿佛怕帘子垂下遮挡了美景,进一步烘托出对这帘景的喜爱与珍视。
两首诗语言清丽,对仗工整,通过对帘子及其周边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营造出雅致而富有情趣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晚唐诗歌的独特韵味。
罗隐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帘二首》具体创作背景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从诗中描绘的华丽场景来看,可能是诗人在某个贵族府邸或华丽厅堂所见所感而作。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但贵族阶层仍有奢靡之风,诗人通过对帘子这一器物的细致描绘,或许暗含着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某种映射,或是单纯对眼前景物的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