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崔庆孙

罗隐 〔唐朝〕

故人何处又留连,月冷风高镜水边。

文阵解围才昨日, 醉乡分袂已三年。

交情澹泊应长在,俗态流离且勉旃。

还拟山阴一乘兴,雪寒难得渡江船。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老朋友如今在何处又停留盘桓,清冷的月光下,凛冽的寒风中,你是否在如镜的水边?

在文坛上为我解围仿佛还是昨天的事,可在醉乡中与你分别却已过了三年。

我们之间淡泊纯粹的交情应当长久存在,面对世间漂泊不定的人情世故姑且努力坚持吧。

还打算像当年山阴夜雪那样乘兴拜访你,奈何天寒雪大,难以找到渡江的船只。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昭谏,其诗多讽刺现实,语言通俗泼辣,有《谗书》等作品传世。

2. 典故“山阴乘兴”:出自《世说新语·任诞》,讲的是王子猷(王徽之)雪夜乘舟前往山阴拜访戴安道(戴逵),到了门口却不进去,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用来形容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洒脱行为,也常用来表示访友的兴致。

3. 律诗体裁: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文阵解围才昨日,醉乡分袂已三年”“交情澹泊应长在,俗态流离且勉旃”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 崔庆孙:诗人的友人,具体生平不详。
  • 留连:停留,盘桓。
  • 镜水:像镜子一样平静的水面。
  • 文阵解围:在文坛的论争或困境中为对方解脱困境。
  • 醉乡分袂:在醉酒的状态下分别。分袂,指离别。
  • 澹泊:同“淡泊”,指交情不追逐名利,纯粹真挚。
  • 俗态流离:世间人情世故漂泊不定。
  • 勉旃:努力吧。旃,语气助词,无实义。
  • 山阴一乘兴:化用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典故,指乘兴而行的雅事。山阴,今浙江绍兴。

《寄崔庆孙》是罗隐写给友人的一首抒情诗,整首诗围绕着对友人的思念展开。开篇通过设问和景物描写,引出对友人的牵挂,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

接着,诗人回忆了与友人的过往交往,“文阵解围”体现了两人在文学上的相互支持,而“已三年”则点出分别之久,这种今昔对比,更能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在颈联中,诗人表达了对友情的理解,认为真正的交情是淡泊长久的,同时也劝勉友人在世俗中坚守自我,这既体现了两人友情的真挚,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洞察。

最后,诗人用“山阴乘兴”的典故,表达了想要拜访友人的愿望,但“雪寒难得渡江船”的现实又让这份愿望难以实现,这种矛盾的心情使得思念更加深刻。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细腻,语言平实却蕴含深情,通过回忆、抒情和用典,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文人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世界。

这首诗开篇以“故人何处又留连”起笔,直接点出对友人的思念,“月冷风高镜水边”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既可能是想象中友人所处的环境,也暗含了诗人自身的心境。

颔联“文阵解围才昨日,醉乡分袂已三年”,通过今昔对比,将昨日的文坛相助与如今的久别进行对照,凸显时光流逝之快和对过往交往的怀念,“才昨日”与“已三年”形成强烈的时间反差,情感真挚。

颈联“交情澹泊应长在,俗态流离且勉旃”,由对过往的回忆转向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人认为真正的友情应是淡泊长久的,同时劝勉友人在漂泊不定的世俗中努力坚守。

尾联“还拟山阴一乘兴,雪寒难得渡江船”,化用典故,既表达了想要拜访友人的迫切心情,又以“雪寒难得渡江船”的现实困境,增添了一丝无奈与惆怅,使得思念之情更为深沉。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对友人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现实的感慨融为一体,耐人寻味。

罗隐是晚唐诗人,一生坎坷,多次应试不第,对社会现实有较深的感触。此诗是罗隐写给友人崔庆孙的寄赠之作,从诗中内容可知,诗人与崔庆孙曾有过深厚的交往,且分别已有三年。当时诗人可能处于漂泊或不得志的状态,通过回忆往昔交往,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纯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中人情冷暖的感慨。

作者信息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523名句数量: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