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饶归会稽

罗隐 〔唐朝〕

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来。

两鬓不堪悲岁月, 一卮犹得话尘埃。

家通曩分心空在,世逼横流眼未开。

笑杀山阴雪中客,等闲乘兴又须回。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金庭山的道路指向剡川曲折的角落,珍贵的好友从这里而来。

两鬓的白发已不堪承受岁月的悲伤,一杯酒尚能共话世间的风尘。

家道与往昔相同但心中的志向已空存,世事逼迫如洪流激荡而眼界未能开阔。

可笑那山阴雪中访友的王子猷,随意乘兴而去又须返回。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昭谏,其诗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风格通俗泼辣。

2. 会稽:古地名,历史悠久,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今为浙江绍兴。

3. 剡溪:浙江嵊州境内的一条河流,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

4. 王子猷雪夜访戴:出自《世说新语》,表现了魏晋名士率性而为的风度,常被后世文人引用。

5. 送别诗:是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或借送别抒发个人情怀。

  • 裴饶:诗人的友人。
  • 会稽:古地名,在今浙江绍兴一带。
  • 金庭:山名,在今浙江嵊州东南。
  • 剡川:即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南。
  • :角落,弯曲的地方。
  • 良朋:好友。
  • 两鬓:指两鬓的头发,常用来象征岁月流逝。
  • 一卮:一杯酒。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 尘埃:比喻世间的纷扰、世事。
  • 曩分:往昔的情分、缘分。曩,从前。
  • 横流:指世事混乱如洪水横流。
  • 山阴雪中客:指东晋王子猷,他曾雪夜访戴安道,至其门而返,称“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 等闲:随意,轻易。

《送裴饶归会稽》是罗隐的一首送别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首联点出送别的背景和对友人的珍视;颔联和颈联转入诗人自身的情感抒发,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悲叹,也有对世事艰难的无奈;尾联通过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人生聚散的感慨。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典故的运用,“山阴雪中客”这一典故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还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同时,诗中的意象如“两鬓”“一卮”等,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需要细细品味。此外,结合罗隐的生平经历,能更好地理解他诗中所蕴含的怀才不遇、对现实不满的情绪。这首诗虽然是送别之作,但超越了单纯的离别之情,融入了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首联“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来”点明送别地点和对象,写出友人来自风光优美的会稽之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珍视。颔联“两鬓不堪悲岁月,一卮犹得话尘埃”由景及情,感叹岁月无情,自己已两鬓斑白,唯有借酒与友人共话世事沧桑,情感沉郁。颈联“家通曩分心空在,世逼横流眼未开”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感慨,家道依旧但昔日情怀已空,世事混乱却无力改变,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尾联“笑杀山阴雪中客,等闲乘兴又须回”化用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看似调侃,实则蕴含着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也暗含着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使诗意更添一层韵味。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个人感慨与送别之情巧妙结合,耐人寻味。

罗隐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对社会现实有着较深的体察。此诗是诗人送别友人裴饶返回会稽时所作。当时诗人可能处于人生不得志的阶段,面对友人的离去,触景生情,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对世事艰难的无奈以及与友人的情谊融入诗中。会稽一带风光秀丽,也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诗人借送别场景,抒发了复杂的情感。

作者信息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523名句数量: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