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祠分首戴湾逢,健笔寻知达九重。
圣主赐衣怜绝艺, 侍臣摛藻许高踪。
宁亲久别街西寺,待诏初离海上峰。
一种苦心师得了,不须回首笑龙钟。
禹祠分首戴湾逢,健笔寻知达九重。
圣主赐衣怜绝艺, 侍臣摛藻许高踪。
宁亲久别街西寺,待诏初离海上峰。
一种苦心师得了,不须回首笑龙钟。
在禹祠分别后,又在戴湾相逢,你以雄健的文笔求得赏识,声名传达到朝廷深处。
圣明的君主赏赐衣物,是怜爱你绝世的才艺;侍从的大臣铺陈辞藻,称许你高尚的行踪。
为了探望亲人,你久别了街西的寺院;初次担任待诏之职,刚离开海上的山峰。
你刻苦钻研而掌握了同一种技艺真谛,不必回头嘲笑我这衰老龙钟之人。
1. 罗隐:晚唐诗人,字昭谏,其诗多讽刺现实,语言通俗,风格泼辣。
2. 待诏:古代官职名,起源较早,不同朝代职责有所不同,主要是待命供奉、以备顾问等。
3. 九重:古代常用来代指皇宫、朝廷,因帝王居处有九道门而得名,后泛指帝王所居之处。
4. 颔联、颈联:律诗的第二联(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为颈联,这两联通常要求对仗。
5. 诗歌中的用典与象征:诗中“禹祠”“九重”等词语不仅是具体的事物或地点,还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这首《送z6光大师》是罗隐送别友人的作品。我们先来了解诗歌的整体脉络,首联交代了与友人相逢的背景以及友人的才华得到朝廷认可这一情况,让我们对友人有了初步的认识。颔联通过君主和大臣对友人的态度,从侧面赞美了友人的杰出才能和高尚品德,这是古诗中常见的侧面烘托手法,比直接赞美更具说服力。
颈联讲述了友人的经历,从久别寺院探望亲人到离开隐居之地担任待诏,展现了友人生活的变化,也暗示了其即将开启新的人生阶段。尾联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既有对友人学有所成的欣慰,也流露出自身的感慨,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其中的对仗之美,颔联和颈联在句式和词性上都有一定的对仗关系,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同时,诗中涉及的古代官职、地名等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罗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也能了解到晚唐时期文人的一些境遇和情感。
全诗围绕送别“z6光大师”展开,情感真挚,笔法凝练。首联回忆两人在禹祠分别后于戴湾相逢的经历,并点出对方凭借才华得到朝廷赏识,开篇便奠定了对友人赞赏的基调。颔联通过“圣主赐衣”“侍臣摛藻”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z6光大师”的绝世才艺和高尚品行,进一步强化了对其的推崇。颈联叙述对方的经历,久别寺院探望亲人,刚离开隐居的海上山峰担任待诏之职,展现了其人生的转折。尾联则抒发感慨,称对方刻苦钻研掌握了技艺真谛,不必嘲笑自己的衰老,既有对友人的肯定,也暗含着自身的境遇之感,情感复杂而深沉。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丰富,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生动地刻画了送别场景和人物形象。
罗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此诗题为《送z6光大师》,从内容来看,是诗人送别一位名为“z6光大师”(可能为僧人或有才艺的隐士)的作品。当时,这位“z6光大师”凭借出众的才华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和君主的恩宠,即将离开原来的居所(可能是寺院或隐居之处)入朝任职或接受任用。诗人在与他分别又重逢后,写下此诗,既赞扬了对方的才华与品行,也表达了送别时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