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舍书怀寄所知二首

罗隐 〔唐朝〕

思量前事不堪寻,牢落馀情满素琴。

四海岂无腾跃路, 一家长有别离心。

道从汩没甘雌伏,迹恐因循更陆沈。

寂寞谁应吊空馆,异乡时节独沾襟。

簟卷两床琴瑟秋,暂凭前计奈相尤。

尘飘马尾甘蓬转, 酒忆江边有梦留。

隋帝旧祠虽寂寞,楚妃清唱亦风流。

可怜别恨无人见,独背残阳下寺楼。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回想往事不堪追寻,零落的情思寄托在素琴中。
四海之大岂无腾达之路,一家却总有别离之痛。
甘愿在沉沦中雌伏,却恐因循守旧终至沉沦。
寂寞时谁来凭吊空馆,异乡佳节独自泪湿衣襟。

秋日竹席卷起两床琴瑟,暂借前计无奈更添忧愁。
如马尾飘尘甘于漂泊,酒醉时忆江边旧梦残留。
隋帝旧祠虽已冷落,楚妃清歌犹显风流。
可叹别恨无人知晓,独背残阳走下寺楼。

  • 罗隐:晚唐诗人,十举进士不第,诗多讽喻,语言犀利
  • 雌伏:典出《后汉书》,与"雄飞"相对,喻退隐
  • 陆沈:出自《庄子》,指隐于市朝
  • 双声叠韵:"牢落""汩没"等词增强音律感
  • 牢落:零落,孤寂。
  • 雌伏:比喻退藏,不进取。
  • 陆沈:同"陆沉",喻埋没。
  • :竹席。
  • 隋帝旧祠:指隋炀帝遗迹,暗示繁华易逝。
  • 楚妃:泛指楚地歌女,喻风流往事。

此诗典型体现罗隐"愤世刺时"的特点:
1. 结构手法:两首七律形成时空对话,前首写现实困顿,后首借古迹抒怀
2. 意象运用:"素琴""残阳"等意象群构建苍茫意境
3. 情感表达:表面写羁旅,实则蕴含"唐亡征兆"的深层忧患
4. 语言特色:"岂无""更"等虚词强化转折,体现顿挫之美

全诗以"思量前事"开篇,奠定苍凉基调。颔联以"四海"与"一家"对举,凸显个人命运与时代困境。颈联"雌伏""陆沈"用典自喻,尾联"独沾襟"直抒孤寂。后首通过"尘飘马尾""残阳寺楼"等意象,将漂泊之悲与历史虚无感交织,体现晚唐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此诗作于罗隐晚年漂泊时期,诗人屡试不第,辗转各地幕府,诗中"四海腾跃路""一家别离心"反映其仕途困顿与羁旅思乡之痛。通过"隋帝旧祠""楚妃清唱"等意象,暗喻对唐末衰败的感慨。

作者信息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523名句数量: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