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量前事不堪寻,牢落馀情满素琴。
四海岂无腾跃路, 一家长有别离心。
道从汩没甘雌伏,迹恐因循更陆沈。
寂寞谁应吊空馆,异乡时节独沾襟。
簟卷两床琴瑟秋,暂凭前计奈相尤。
尘飘马尾甘蓬转, 酒忆江边有梦留。
隋帝旧祠虽寂寞,楚妃清唱亦风流。
可怜别恨无人见,独背残阳下寺楼。
思量前事不堪寻,牢落馀情满素琴。
四海岂无腾跃路, 一家长有别离心。
道从汩没甘雌伏,迹恐因循更陆沈。
寂寞谁应吊空馆,异乡时节独沾襟。
簟卷两床琴瑟秋,暂凭前计奈相尤。
尘飘马尾甘蓬转, 酒忆江边有梦留。
隋帝旧祠虽寂寞,楚妃清唱亦风流。
可怜别恨无人见,独背残阳下寺楼。
回想往事不堪追寻,零落的情思寄托在素琴中。
四海之大岂无腾达之路,一家却总有别离之痛。
甘愿在沉沦中雌伏,却恐因循守旧终至沉沦。
寂寞时谁来凭吊空馆,异乡佳节独自泪湿衣襟。
秋日竹席卷起两床琴瑟,暂借前计无奈更添忧愁。
如马尾飘尘甘于漂泊,酒醉时忆江边旧梦残留。
隋帝旧祠虽已冷落,楚妃清歌犹显风流。
可叹别恨无人知晓,独背残阳走下寺楼。
此诗典型体现罗隐"愤世刺时"的特点:
1. 结构手法:两首七律形成时空对话,前首写现实困顿,后首借古迹抒怀
2. 意象运用:"素琴""残阳"等意象群构建苍茫意境
3. 情感表达:表面写羁旅,实则蕴含"唐亡征兆"的深层忧患
4. 语言特色:"岂无""更"等虚词强化转折,体现顿挫之美
全诗以"思量前事"开篇,奠定苍凉基调。颔联以"四海"与"一家"对举,凸显个人命运与时代困境。颈联"雌伏""陆沈"用典自喻,尾联"独沾襟"直抒孤寂。后首通过"尘飘马尾""残阳寺楼"等意象,将漂泊之悲与历史虚无感交织,体现晚唐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此诗作于罗隐晚年漂泊时期,诗人屡试不第,辗转各地幕府,诗中"四海腾跃路""一家别离心"反映其仕途困顿与羁旅思乡之痛。通过"隋帝旧祠""楚妃清唱"等意象,暗喻对唐末衰败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