縠江东下几多程,每泊孤舟即有情。
山色已随游子远, 水纹犹认主人清。
恩如海岳何时报,恨似烟花触处生。
百尺风帆两行泪,不堪回首望峥嵘。
縠江东下几多程,每泊孤舟即有情。
山色已随游子远, 水纹犹认主人清。
恩如海岳何时报,恨似烟花触处生。
百尺风帆两行泪,不堪回首望峥嵘。
縠江顺流东下要经过多少路程,每当停泊孤舟时总会生出别样情怀。
山中景色已随着游子渐行渐远,水面波纹却似乎还认得主人的清高品质。
您的恩情如同山海一样深厚,不知何时才能报答;心中的遗憾却像烟花般,在各处都能滋生。
扬起百尺高的风帆,流下两行热泪,实在不忍回头眺望那高峻的山峰(也指往昔的峥嵘岁月或恩人所在之处)。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昭谏,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泼辣,有《谗书》等作品传世。
2. 却寄:回过头来寄给某人,通常用于旅途中寄给留在原地的亲友。
3. 员外:古代官职名称,后也用于对富人或有一定社会地位者的称呼。
4. 颔联、颈联:律诗通常分为八句,其中第二联(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为颈联,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
5. 情景交融: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指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带有情感,情感通过景物得以体现。
《龙泉东下却寄孙员外》是罗隐在旅途中写给友人孙员外的一首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诗歌的结构来看,这是一首律诗,共八句,遵循了律诗的基本格式,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唐诗的格律之美。首联交代背景,引出情感;颔联借景抒情,赞美友人;颈联直抒胸臆,表达恩与恨;尾联以景结情,强化情感。
其次,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友人孙员外的感激之情,“恩如海岳何时报”一句直白地表达了这种情感;也有旅途中的孤寂与漂泊之感,“每泊孤舟即有情”“百尺风帆两行泪”等句都体现了这一点;还有未能报答恩情的遗憾以及对过往的留恋,“恨似烟花触处生”“不堪回首望峥嵘”等句将这些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者,从艺术手法来看,诗人运用了情景交融、对仗等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縠江、孤舟、山色、水纹、风帆等景物之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对仗的运用则使诗歌语言更具节奏感和韵律美,如“山色已随游子远,水纹犹认主人清”,不仅句式对称,内容上也形成了巧妙的对比。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是晚唐诗歌中富有感染力的佳作,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在漂泊生涯中的深情与感慨。
这首诗情景交融,将旅途的所见所感与对友人的情感巧妙结合。首联“縠江东下几多程,每泊孤舟即有情”,点明行船路线和途中情景,“每泊孤舟即有情”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颔联“山色已随游子远,水纹犹认主人清”,对仗工整,以山色随人远去与水纹认得主人清形成对比,既写出了行程的推进,又巧妙地赞美了孙员外的清高品质,将对友人的敬意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颈联“恩如海岳何时报,恨似烟花触处生”,直抒胸臆,将恩情比作海岳,突出其深厚,表达了报答恩情的渴望与无奈;将遗憾比作烟花,形象地写出了遗憾的繁多与易生,情感真挚强烈。
尾联“百尺风帆两行泪,不堪回首望峥嵘”,以“百尺风帆”象征行程的遥远和不可阻挡,“两行泪”则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悲伤,“不堪回首”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却情感浓郁,感染力强。
罗隐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试不第,四处漂泊。从诗题《龙泉东下却寄孙员外》可知,这首诗是诗人在从龙泉向东行进的途中,寄给孙员外的作品。孙员外应为诗人的友人,曾对诗人有过恩情。诗人在旅途中触景生情,感念友人的恩德,同时又因漂泊不定、未能报答恩情等事而心生遗憾,于是写下此诗寄给友人,抒发自己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