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纶阁最延才,须牧生民始入来。
凤藻已期他日用, 隼旟应是隔年回。
旗飘岘首岚光重,酒奠湘江杜魄哀。
肠断秦原二三月,好花全为使君开。
圣朝纶阁最延才,须牧生民始入来。
凤藻已期他日用, 隼旟应是隔年回。
旗飘岘首岚光重,酒奠湘江杜魄哀。
肠断秦原二三月,好花全为使君开。
圣明的朝廷中,掌管诏令的官署最是延揽贤才,(您)需要先去治理百姓,才能入朝为官。
您出众的文才早已期待着日后施展,带着隼鸟图案的旗帜(代指您的任职)想必过一年就能回来。
旗帜在岘首山上飘扬,山间的雾气显得格外浓重;在湘江边祭奠,仿佛能感受到屈原那样的魂魄所带的哀愁。
最让人断肠的是秦地原野二三月间,那些美丽的花朵,全都是为您这位使者(或长官)而绽放。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字昭谏,其诗多讽刺现实,语言通俗泼辣,代表作有《蜂》《雪》等。
2. 朗州:古地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唐代为中下等州郡,常作为官员外放之地。
3. 隼旟:古代州郡长官的仪仗标志,《周礼》中有相关记载,后世常用以代指地方长官。
4. 杜魄典故: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投汨罗江而死,汨罗江为湘江支流,后人常用“杜魄”“楚魂”等指代屈原,或表达哀怨、思乡之情。
5. 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因西晋羊祜在此为官,深受百姓爱戴,后人建碑纪念,成为送别、怀人之地的象征。
这首《送朗州张员外》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开篇从朝廷用人说起,既肯定友人的才华,又点出其外放的经历,暗示了古代文人“出将入相”前需经地方历练的仕途规律。
中间两联是送别场景的核心描写,“隼旟”点明友人的身份与行程,“隔年回”则是诗人的美好期盼;“岘首”“湘江”两个意象的运用,将自然景色与历史典故结合,既写出了送别之地的地理特征,又借羊祜、屈原的故事,寄托了对友人政绩的期许和对其可能遭遇的艰辛的担忧。
全诗围绕“送别”展开,情感真挚而深沉。首联点明友人虽有才华却需先外放治理百姓,暗含对朝廷用人制度的微妙感慨;颔联既赞美友人的文才,又期待其早日归来,语带鼓励与不舍;颈联通过“岘首”“湘江”等意象,借景抒情,岘首山的岚光与湘江的杜魄,既点明送别之地,又融入历史典故,增添了苍凉与哀愁之感;尾联以秦原春色起兴,将花开与友人相联系,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诗歌语言凝练,用典自然,将对友人的赞美、送别时的不舍、对未来的期许巧妙融合,体现了罗隐诗歌“峭直冷艳”之外,亦有温情细腻的一面。
罗隐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多有怀才不遇之感。此诗是他为送别友人张员外前往朗州(今湖南常德)任职而作。朗州在唐代属于偏远地区,当时官员外放任职是常见现象。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认可,也暗含了对友人外放的不舍,同时结合送别之地的典故,融入了对友人未来的期许与担忧,反映了晚唐时期文人在仕途中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