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遇默师忆润州旧游

罗隐 〔唐朝〕

歌敲玉唾壶,醉击珊瑚枝。

石羊妙善街,甘露平泉碑。

扪苔想豪杰,剔藓看文词。

归来北固山,水槛光参差。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歌唱时敲击着玉制的唾壶打节拍,醉酒后敲击着珊瑚枝尽兴抒怀。

在有着石羊的妙善街漫步,观赏甘露寺和平泉寺的碑刻。

抚摸着青苔遥想古代的豪杰,剔除苔藓辨认碑上的文字。

回到北固山,水边的栏杆在光影下高低错落、参差不齐。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其诗多愤世嫉俗之作,语言通俗泼辣,自成一格。

2. 润州:古代地名,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是江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名城,历史上多名士游历于此。

3. 北固山:位于镇江市区东侧江边,形势险要,风景绝佳,山上有甘露寺等众多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的胜地。

4. 玉唾壶:古代文人的一种器具,除了实用功能外,常被用于在歌唱或吟诵时敲击伴奏,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

5. 碑刻文化:古代常将重要的文字、事迹刻于石碑之上,形成碑刻,是研究历史、文化、书法等的重要资料,诗中“平泉碑”即体现了这一文化现象。

  • 玉唾壶:玉制的痰盂,古代文人常以之作为敲击伴奏的器具。
  • 珊瑚枝:珊瑚制成的器物,此处为饮酒时击打的物件,表现豪放之情。
  • 石羊:石刻的羊,常作为古代街道或陵墓旁的装饰物。
  • 妙善街:润州(今镇江)的一条街道名。
  • 甘露:指甘露寺,在润州北固山。
  • 平泉碑:可能指平泉寺的碑刻,平泉寺为古代名寺。
  • 扪苔:抚摸青苔。
  • 剔藓:剔除苔藓。
  •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为历史名山,风景秀丽。
  • 水槛:水边的栏杆。
  •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罗隐的《钱塘遇默师忆润州旧游》。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缘由,它是诗人在钱塘遇到默师时,回忆起在润州的游历而作,所以诗中满是怀念之情。

我们先来看诗的前两句“歌敲玉唾壶,醉击珊瑚枝”,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当年在润州和友人饮酒作乐的场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一边唱歌一边敲击玉唾壶打节拍,喝醉了还敲击珊瑚枝,多么豪放啊!这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快乐与洒脱。

接着看“石羊妙善街,甘露平泉碑”,这里提到了润州的妙善街和甘露寺、平泉寺的碑刻,这些都是润州的特色景物,说明诗人对当时的游历记忆非常深刻,这些具体的地点也让我们能更好地想象诗人当年的行踪。

然后是“扪苔想豪杰,剔藓看文词”,诗人抚摸着青苔,想到了古代的豪杰,剔除苔藓去看碑上的文字,这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英雄的敬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迹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

最后“归来北固山,水槛光参差”,诗人回到北固山,看到水边的栏杆在光影下高低不齐,景色很美,这里既写出了北固山的景色,也流露出诗人对润州旧游的深深眷恋。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回忆在润州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晚唐时期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蕴含在诗句中的情感,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诗中提到的地名和文化知识,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这首诗以回忆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在润州的旧游情景,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

首联“歌敲玉唾壶,醉击珊瑚枝”,通过“敲玉唾壶”“击珊瑚枝”两个富有动感的动作,勾勒出诗人当年在润州与友人饮酒作乐、放歌抒怀的豪放场面,展现出当时的洒脱与尽兴。

颔联“石羊妙善街,甘露平泉碑”,列举了润州的两处具体地点和景物,妙善街的石羊、甘露寺和平泉寺的碑刻,这些都是诗人记忆中深刻的印记,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颈联“扪苔想豪杰,剔藓看文词”,描写诗人抚摸青苔、剔除苔藓的动作,由眼前的古迹联想到古代的豪杰,品读碑上的文字,既有对历史的追思,也暗含了诗人对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

尾联“归来北固山,水槛光参差”,描绘了回到北固山后看到的景象,水边的栏杆在光影下高低错落,景色优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朦胧的氛围,将诗人的思绪拉回现实,却又满是对旧游的眷恋。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景交融,通过对往昔游历的细节描绘,表达了真挚的怀念之情,让读者仿佛也跟随诗人的脚步,领略了润州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底蕴。

罗隐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多在各地漂泊。此诗是他在钱塘(今杭州)遇到默师时,回忆起在润州(今镇江)的旧游所作。润州是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古迹和优美的风景,诗人曾在此地有过一段游历经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遇到友人默师,触景生情,勾起了对过往在润州游历时光的怀念,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追忆当时的情景。

作者信息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523名句数量: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