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红儿诗

罗虬 〔唐朝〕

姓字看侵尺五天,芳菲占断百花鲜。

马嵬好笑当时事,虚赚明皇幸蜀川。

金谷园中花正繁,坠楼从道感深恩。

齐奴却是来东市,不为红儿死更冤。

陷却平阳为小怜,周师百万战长川。

更教乞与红儿貌,举国山川不值钱。

一曲都缘张丽华,六宫齐唱后庭花。

若教比并红儿貌,枉破当年国与家。

乐营门外柳如阴,中有佳人画阁深。

若是五陵公子见,买时应不啻千金。

青丝高绾石榴裙,肠断当筵酒半醺。

置向汉宫图画里,入胡应不数昭君。

斜凭栏杆醉态新,敛眸微盻不胜春。

当时若遇东昏主,金叶莲花是此人。

匼匝千山与万山,碧桃花下景长闲。

神仙得似红儿貌,应免刘郎忆世间。

越山重叠越溪斜,西子休怜解浣纱。

得似红儿今日貌,肯教将去与夫差。

诏下人间觅好花,月眉云髻选人家。

红儿若向当时见,系臂先封第一纱。

锋镝纵横不敢看,泪垂玉箸正汍澜。

应缘近似红儿貌,始得深宫奉五官。

金缕浓薰百和香,脸红眉黛入时妆。

当时便向乔家见,未敢将心在窈娘。

通宵甲帐散香尘,汉帝精神礼百神。

若见红儿醉中态,也应休忆李夫人。

拔得芙蓉出水新,魏家公子信才人。

若教瞥见红儿貌,不肯留情付洛神。

芳姿不合并常人,云在遥天玉在尘。

因事爱思荀奉倩,一生闲坐枉伤神。

笔底如风思涌泉,赋中休谩说婵娟。

红儿若在东家住,不得登墙尔许年。

一抹浓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

当时若是逢韩寿,未必埋踪在贾家。

树袅西风日半沉,地无人迹转伤心。

阿娇得似红儿貌,不费长门买赋金。

五云高捧紫金堂,花下投壶侍玉皇。

从到世人都不识,也应知有杜兰香。

戏水源头指旧踪,当时一笑也难逢。

红儿若为回桃脸,岂比连催举五烽。

虢国夫人照夜玑,若为求得与红儿。

醉和香态浓春睡,一树繁花偃绣帏。

知有持盈玉叶冠,剪云裁月照人寒。

若使红儿风帽戴,直使瑶池会上看。

明媚何曾让玉环,破瓜年几百花颜。

若教貌向南朝见,定却梅妆似等闲。

世事悠悠未足称,肯将闲事更争能。

自从命向红儿去,不欲留心在裂缯。

自隐新从梦里来,岭云微步下阳台。

含情一向春风笑,羞杀凡花尽不开。

舍却青娥换玉鞍,古来公子苦无端。

莫言一匹追风马,天骥牵来也不看。

槛外花低瑞露浓,梦魂惊觉晕春容。

凭君细看红儿貌,最称严妆待晓钟。

薄罗轻剪越溪纹,鸦翅低垂两鬓分。

料得相如偷见面,不应琴里挑文君。

南国东邻各一时,后来惟有杜红儿。

若教楚国宫人见,羞把腰身并柳枝。

照耀金钗簇腻鬟,见时直向画屏间。

黄姑阿母能判剖,十斛明珠也是闲。

轻小休夸似燕身,生来占断紫宫春。

汉皇若遇红儿貌,掌上无因著别人。

鹦鹉娥如裛露红,镜前眉样自深宫。

稍教得似红儿貌,不嫁南朝沈侍中。

拟将心地学安禅,争奈红儿笑靥圆。

何物把来堪比并,野塘初绽一枝莲。

浸草漂花绕槛香,最怜穿度乐营墙。

殷勤留滞缘何事,曾照红儿一面妆。

雕阴旧俗骋婵娟,有个红儿赛洛川。

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

渡口诸侬乐未休,竟陵西望路悠悠。

石城有个红儿貌,两桨无因迎莫愁。

谁向深山识大仙,劝人山上引春泉。

定知不及红儿貌,枉却工夫溉玉田。

倾国倾城总绝伦,红儿花下认真身。

十年东北看燕赵,眼冷何曾见一人。

今时自是不谙知,前代由来岂见遗。

一笑阳城人便惑,何堪教见杜红儿。

京口喧喧百万人,竞传河鼓谢星津。

柰花似雪簪云髻,今日夭容是后身。

青史书时未是真,可能纤手却强秦。

再三为谢齐皇后,要解连环别与人。

绣帐鸳鸯对刺纹,博山微暖麝微曛。

诗成若有红儿貌,悔道当时月坠云。

薄粉轻朱取次施,大都端正亦相宜。

只如花下红儿态,不藉城中半额眉。

妆成浑欲认前朝,金凤双钗逐步摇。

未必慕容宫里伴,舞风歌月胜纤腰。

琥珀钗成恩正深,玉儿妖惑荡君心。

莫教回首看妆面,始觉曾虚掷万金。

自有闲花一面春,脸檀眉黛一时新。

殷勤为报梁家妇,休把啼妆赚后人。

轻梳小髻号慵来,巧中君心不用媒。

可得红儿抛醉眼,汉皇恩泽一时回。

千里长江旦暮潮,吴都风俗尚纤腰。

周郎若见红儿貌,料得无心念小乔。

月落潜奔暗解携,本心谁道独单栖。

还缘交甫非良偶,不肯终身作羿妻。

汉皇曾识许飞琼,写向人间作画屏。

昨日红儿花下见,大都相似更娉婷。

魏帝休夸薛夜来,雾绡云縠称身裁。

红儿秀发君知否,倚槛繁花带露开。

晓月雕梁燕语频,见花难可比他人。

年年媚景归何处,长作红儿面上春。

逗玉溅盆冬殿开,邀恩先赐夜明苔。

红儿若是三千数,多少芳心似死灰。

画帘垂地紫金床,暗引羊车驻七香。

若见红儿此中住,不劳盐筱洒宫廊。

苏小空匀一面妆,便留名字在钱塘。

藏鸦门外诸年少,不识红儿未是狂。

一首长歌万恨来,惹愁漂泊水难回。

崔徽有底多头面,费得微之尔许才。

昔年黄阁识奇章,爱说真珠似窈娘。

若见红儿深夜态,便应休说绣衣裳。

凤折莺离恨转深,此身难负百年心。

红儿若向隋朝见,破镜无因更重寻。

行绾秾云立暗轩,我来犹爱不成冤。

当时若见红儿貌,未必邢相有此言。

总似红儿媚态新,莫论千度笑争春。

任伊孙武心如铁,不办军前杀此人。

暖塘争赴荡舟期,行唱菱歌著艳词。

为问东山谢丞相,可能诸妓胜红儿。

吴兴皇后欲辞家,泽国重台展曙华。

今日红儿貌倾国,恐须真宰别开花。

陌上行人歌黍离,三千门客欲何之。

若教粗及红儿貌,争取楼前斩爱姬。

休话如皋一笑时,金髇中臆锦离披。

陋容枉把雕弓射,射尽春禽未展眉。

长恨西风送早秋,低眉深恨嫁牵牛。

若同人世长相对,争作夫妻得到头。

谢娘休漫逞风姿,未必娉婷胜柳枝。

闻道只因嘲落絮,何曾得似杜红儿。

总传桃叶渡江时,只为王家一首诗。

今日红儿自堪赋,不须重唱旧来词。

巫山洛浦本无情,总为佳人便得名。

今日雕阴有神艳,后来公子莫相轻。

几抛云髻恨金墉,泪洗花颜百战中。

应有红儿些子貌,却言皇后长深宫。

倚槛还应有所思,半开东阁见娇姿。

可中得似红儿貌,若遇韩朋好杀伊。

晓向妆台与画眉,镜中长欲助娇姿。

若教得似红儿貌,走马章台任道迟。

练得霜华助翠钿,相期朝谒玉皇前。

依稀有似红儿貌,方得吹箫引上天。

重门深掩几枝花,未胜红儿莫大夸。

王相不能探物理,可能虚上短辕车。

前代休怜事可奇,后来还出有光辉。

争知昼卧纱窗里,不见神人覆玉衣。

化羽尝闻赴九天,只疑尘世是虚传。

自从一见红儿貌,始信人间有谪仙。

从道长陵小市东,巧将花貌占春风。

红儿若是同时见,未必伊先入紫宫。

人间难免是深情,命断红儿向此生。

不似前时李丞相,枉抛才力为莺莺。

凤舞香飘绣幕风,暖穿驰道百花中。

还缘有似红儿貌,始道迎将入汉宫。

休道将军出世才,尽驱诸妓下歌台。

都缘没个红儿貌,致使轻教后阁开。

冯媛须知住汉宫,将身只是解当熊。

不闻有貌倾人国,争得今朝更似红。

能将一笑使人迷,花艳何须上大堤。

疏属便同巫峡路,洛川真是武陵溪。

辞辇当时意可知,宠深还恐宠先衰。

若教得似红儿貌,占却君恩自不疑。

三吴时俗重风光,未见红儿一面妆。

好写妖娆与教看,便应休更话真娘。

波平楚泽浸星辰,台上君王宴早春。

毕竟章华会中客,冠缨虚绝为何人。

红儿不向汉宫生,便使双成谩得名。

疑是麻姑恼尘世,暂教微步下层城。

天碧轻纱只六铢,宛如含露透肌肤。

便教汉曲争明媚,应没心情更弄珠。

共嗟含恨向衡阳,方寸花笺寄沈郎。

不似红儿些子貌,当时争得少年狂。

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

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火色樱桃摘得初,仙宫只有世间无。

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口上朱。

宿雨初晴春日长,入帘花气静难忘。

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舞袖香。

初月纤纤映碧池,池波不动独看时。

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罢舞眉。

浓艳浓香雪压枝,袅烟和露晓风吹。

红儿被掩妆成后,含笑无人独立时。

楼上娇歌袅夜霜,近来休数踏歌娘。

红儿谩唱伊州遍,认取轻敲玉韵长。

金粟妆成扼臂环,舞腰轻薄瑞云间。

红儿生在开元末,羞杀新丰谢阿蛮。

君看红儿学醉妆,夸裁宫襭砑裙长。

谁能更把闲心力,比并当时武媚娘。

栀子同心裛露垂,折来深恐没人知。

花前醉客频相问,不赠红儿赠阿谁。

云间翡翠一双飞,水上鸳鸯不暂离。

写向人间百般态,与君题作比红诗。

旧恨长怀不语中,几回偷泣向春风。

还缘不及红儿貌,却得生教入楚宫。

一舸春深指鄂君,好风从度水成纹。

越人若见红儿貌,绣被应羞彻夜薰。

花落尘中玉堕泥,香魂应上窈娘堤。

欲知此恨无穷处,长倩城乌夜夜啼。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她的名声几乎要冲上九天,美好的风姿压倒了百花的鲜妍。

马嵬坡那件事真是可笑,白白骗得唐明皇逃往蜀川。

金谷园里繁花正盛开,绿珠跳楼说是感恩深厚。

石崇最终却在东市被处死,不像红儿这般死去更显冤屈。

因为冯小怜而使平阳沦陷,北周百万大军在长河作战。

要是再让红儿这般容貌出现,全国的山川都显得不值钱。

一曲《玉树后庭花》都因张丽华而流传,六宫妃嫔一同歌唱这后庭花。

若要拿她们与红儿的容貌相比,当年的国家破灭都算是白搭。

乐营门外柳树成荫,其中有位美人在画阁深处。

若是五陵的贵族公子见到,买她时应当不惜千金。

乌黑的青丝高高挽起,穿着石榴红的裙子,酒到半酣时神情令人断肠。

把她放到汉宫的图画里,就算嫁到匈奴,也不会比王昭君逊色。

斜靠在栏杆上,醉后的神态清新动人,收敛眼眸微微斜视,春意无限。

当时若是遇到东昏侯,那金叶莲花上的美人就该是她了。

群山环绕层层叠叠,碧桃花下的景色长久闲适。

神仙若是有红儿这般容貌,应该就不会让刘郎思念人间了。

越地的山峦重叠,越溪蜿蜒,西施也不必再以浣纱自怜。

要是能有红儿如今的容貌,怎肯被送去给夫差。

皇上下诏到人间寻觅美女,挑选那些有弯弯眉毛、如云发髻的人家女子。

红儿若是在当时被看见,系在手臂上的定是第一等的纱绸。

1. 罗虬,晚唐诗人,生卒年不详,曾任台州刺史,与罗隐、罗邺并称“三罗”,其诗多写闺情、咏史,风格绮丽。

2. 组诗,指由多首诗组成的一组诗,各首诗围绕同一主题展开,相互关联,共同表达完整的思想情感。《比红儿诗》共百首,是典型的组诗。

3. 诗中涉及的历史美女典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如西施与吴越争霸、王昭君与汉匈和亲、杨贵妃与安史之乱等,这些典故常被后世文人引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4. 晚唐诗歌特点:相较于盛唐的雄浑壮阔、中唐的新题乐府,晚唐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题材偏重于咏史、闺怨、山水,风格或绮丽纤巧,或感伤抑郁,《比红儿诗》体现了晚唐咏美诗的绮丽与感伤。

5. 乐营,唐代管理倡优的机构,里面的倡优多为歌妓、舞妓,红儿即乐营中的歌妓,这反映了唐代乐舞文化的兴盛及歌妓在文人生活中的影响。

  • 尺五天:比喻离天很近,形容地位尊贵或名声极大,这里指红儿名声显赫。
  • 马嵬:即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安史之乱中杨贵妃被赐死于此。
  • 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称明皇。
  • 金谷园:西晋石崇的别墅,极为奢华,石崇宠妾绿珠在此坠楼而死。
  • 齐奴:石崇的小名,他最终在洛阳东市被处死。
  • 小怜: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的宠妃,据说因她而导致北齐灭亡。
  • 张丽华:南朝陈后主的宠妃,以美貌闻名,陈亡后被杀,《玉树后庭花》为陈后主所作,与她相关。
  • 五陵公子:指汉代五陵地区的豪门贵族子弟,后泛指富贵子弟。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均为汉代皇帝陵墓,附近多住豪门。
  • 昭君:王昭君,西汉宫女,出塞和亲,为汉匈和平作出贡献。
  • 东昏主:指南朝齐东昏侯萧宝卷,以荒淫无道著称,曾在宫中用金片铺地,令宠妃潘玉儿行走其上,称“步步生莲花”。

《比红儿诗》是晚唐诗人罗虬为纪念歌妓杜红儿而作的百首七言绝句组诗。我们在解读这组诗时,首先要把握其核心主题——对红儿美貌与才情的极致赞美,以及诗人内心的悔恨之情。

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将红儿与历史上数十位著名美女进行对比,如把红儿与西施比,说若红儿有西施之遇,不会被送给夫差;与王昭君比,说红儿若在汉宫,不会比昭君逊色。这种对比并非否定历史美女,而是以此衬托红儿在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独立的赞美单元,合起来构成了对红儿形象的全方位塑造。

从情感角度,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复杂的心境。诗中既有对红儿美貌的倾心赞叹,“姓字看侵尺五天,芳菲占断百花鲜”尽显推崇;也有因自己冲动杀了红儿的深深悔恨,这种悔恨渗透在对红儿的极致赞美中,越是说红儿美好,越能体现诗人的痛惜。

从文化意义来讲,这组诗反映了唐代文人与歌妓的交往常态,以及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审美取向。同时,诗中大量引用历史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内容,也让我们看到历史文化在诗歌中的传承与演变。

阅读这组诗时,我们可以结合晚唐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人为何会将情感寄托于对一位歌妓的赞美之中,也能通过诗中的典故,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体会诗歌背后蕴含的人性与情感。

《比红儿诗》作为百首组诗,其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将红儿与历史上众多著名美女一一对照,极力渲染红儿的容貌之美、风姿之绝。诗人选取了从春秋到隋唐的诸多美女典故,如西施浣纱、昭君出塞、绿珠坠楼、张丽华唱《后庭花》等,通过“若教比并红儿貌,枉破当年国与家”“若教得似红儿貌,占却君恩自不疑”等诗句,突出红儿之美远超古人,这种夸张的对比,既强化了对红儿的赞美,也暗含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在艺术形式上,组诗均为七言绝句,格律工整,语言清丽,善于借景抒情、借典咏人。每首诗聚焦一个历史美女或典故,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出红儿完美的形象。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既有对红儿的深情赞美,也有因杀红儿而产生的悔恨与痛惜,使诗歌在咏美之外更添一层悲剧色彩与人性深度。

不过,组诗因刻意追求数量与对比,部分作品略显重复,艺术水准也略有参差,但整体而言,仍不失为晚唐咏美诗中的独特之作,为研究晚唐社会风貌、文人心态及诗歌艺术提供了重要素材。

《比红儿诗》是晚唐诗人罗虬的组诗作品。红儿原名杜红儿,是当时扬州的一名歌妓,容貌绝美,才华出众,深得罗虬喜爱。据传,罗虬曾与另一位诗人郑谷在乐营饮酒时,因红儿唱歌之事与乐营军校发生争执,军校污蔑红儿,罗虬怒而杀之。事后,罗虬追悔莫及,遂作此百首绝句,以赞美红儿的容貌与才情,将她与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如西施、王昭君、杨贵妃等逐一比较,称红儿远超她们,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思与愧疚。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藩镇割据,诗风也多带有感伤、绮丽的色彩。罗虬的这首组诗,既体现了当时文人对女性美的关注,也反映了其个人复杂的情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晚唐社会的享乐之风与文人的精神状态。

作者信息
罗虬

罗虬[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台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词藻富赡,与隐、邺齐名,世号“三罗”。累举不第。广明乱后,去从鄜州李孝恭。为人狂宕无检束。籍中有善歌妓杜红儿,虬令之歌,赠以彩。孝恭以红儿巳为副戎所聘,不令受。虬怒,拂衣起;明日,手刃杀之。孝恭坐以罪,会遇赦释之。虬追念红儿之冤,于是取古之美女,有姿艳才德者,作绝句一百首,以比红儿,名曰比红儿诗。盛传于世。

古诗数量:4名句数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