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舍早起

章碣 〔唐朝〕

迹暗心多感,神疲梦不游。

惊舟同厌夜,独树对悲秋。

晚角和人战,残星入汉流。

门前早行子,敲镫唱离忧。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行迹隐晦心中多有感慨,精神疲惫连梦也无法畅游。

受惊的船只都厌恶这漫长的夜晚,孤独的树木面对萧瑟的秋景更添悲伤。

傍晚的号角声仿佛与人争斗,残剩的星星坠入银河随波流淌。

门前早起赶路的人,敲响马镫吟唱着离别忧愁。

1. 章碣:晚唐诗人,字丽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诗多为七言律诗,风格豪放,常抒发怀才不遇之情,代表作有《焚书坑》等。

2. 羁旅诗: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描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多抒发思乡、孤独、忧愁、怀才不遇等情感。此诗便是典型的羁旅诗。

3. 意象: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本诗中的“惊舟”“独树”“晚角”“残星”“汉流”等都是重要意象,它们共同构成了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愁绪。

4. 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通常要求对仗。本诗颔联“惊舟同厌夜,独树对悲秋”、颈联“晚角和人战,残星入汉流”均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

  • 迹暗:行迹隐晦,指行踪不显眼或处境不明朗。
  • 神疲:精神疲惫。
  • 惊舟:受惊的船只。
  • 厌夜:厌恶夜晚,这里指夜晚漫长难捱。
  • 晚角:傍晚的号角声,常在边塞或军营等地响起,也用于报时。
  • 和人战:好像在与人争斗,形容号角声急促、凄厉。
  • 残星:清晨残留的星星。
  • 汉流:指银河,又称天河。
  • 早行子:早起赶路的人。
  • 敲镫:敲响马镫,可能是赶路时的动作,也可能是调整马镫准备出发。
  • 离忧:离别之愁,忧愁。

《旅舍早起》是唐朝诗人章碣的一首羁旅诗,通过对旅舍早起所见所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漂泊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从“心多感”“神疲”“悲秋”“离忧”等词语可以看出,全诗充满了伤感、悲凉之情。这与诗人所处的晚唐社会背景以及他自身的漂泊经历密切相关。

再逐联分析,首联直接写出诗人的心境,行迹不定让他感慨颇多,精神的疲惫让他连梦都没有,简单的两句,把诗人的状态清晰地呈现出来。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情感,“惊舟”“独树”“晚角”“残星”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这是因为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它们身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尾联通过描写门前早行之人的离忧,进一步加深了全诗的愁绪,让我们感受到不仅是诗人,在那个时代,许多漂泊在外的人都有着相似的忧愁。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对仗、拟人等手法,使得诗歌语言优美,节奏和谐,情感表达也更为生动形象。同时,诗中的意象选择很精准,每个意象都为营造悲凉的意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巧妙的艺术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时期文人的漂泊之苦与内心的忧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这首诗以“旅舍早起”为切入点,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营造出一种孤寂、悲凉的氛围。

首联“迹暗心多感,神疲梦不游”,开篇即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因行迹不定而心中感慨万千,又因精神疲惫连梦都无法做的状态,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颔联“惊舟同厌夜,独树对悲秋”,以“惊舟”和“独树”两个意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船只拟人化,说它们也厌恶长夜,孤独的树木面对秋景也满是悲伤,实则是诗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秋之情的外化,情景交融,感染力强。

颈联“晚角和人战,残星入汉流”,描绘了听觉和视觉上的景象。傍晚的号角声凄厉急促,仿佛在与人争斗,残星坠入银河,画面极具动感,同时也暗含着一种不安与流逝之感,进一步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尾联“门前早行子,敲镫唱离忧”,将视角转向门外早起赶路的人,他们敲着马镫,吟唱着离别的忧愁,以他人之愁衬己之愁,使诗人的愁绪更加深沉,也让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延伸。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将旅途中的孤寂、忧愁刻画得入木三分,是晚唐羁旅诗中的佳作。

章碣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抒发怀才不遇、漂泊流离之感。此诗《旅舍早起》从诗题及内容来看,应是诗人在旅途中投宿旅舍,清晨早起时所作。当时诗人可能正处于漂泊他乡的状态,旅途的疲惫、孤独以及对前途的迷茫,使其内心充满感慨,便借早起所见所闻,抒发了心中的愁绪。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文人仕途坎坷,许多人不得不四处漂泊,这首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心境。

作者信息
章碣

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章孝标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广东连县人)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

古诗数量:30名句数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