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程三万里,别酒一千钟。
好景当三月,春光上国浓。
野花红滴滴,江燕语喃喃。
鼓吹翻新调,都亭酒正酣。
登庸趋俊乂,厕用野无遗。
起喜赓歌日,明良际会时。
盐车淹素志,长坂入青云。
老骥春风里,奔腾独异群。
鹏程三万里,别酒一千钟。
好景当三月,春光上国浓。
野花红滴滴,江燕语喃喃。
鼓吹翻新调,都亭酒正酣。
登庸趋俊乂,厕用野无遗。
起喜赓歌日,明良际会时。
盐车淹素志,长坂入青云。
老骥春风里,奔腾独异群。
远大的前程像鹏程万里一样广阔,离别时共饮的美酒已超过千钟。
美好的景致正处在三月春光中,京城的春色浓郁迷人。
野外的花朵红得娇艳欲滴,江边的燕子呢喃细语。
鼓乐吹奏着新的曲调,都亭里的酒宴正喝得酣畅淋漓。
朝廷选拔任用才智出众的人,连民间有才能的人也不会被遗漏而得以任用。
我欣喜能在这君臣唱和的时代,恰逢明君贤臣相遇的好时机。
千里马被用来拉盐车,埋没了它的壮志,如今登上长坂坡,直入青云。
年老的骏马在春风里,奔腾起来依旧与众不同,远超群伦。
1. 典故运用: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鹏程三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典故,“盐车淹素志”化用《战国策》中千里马拉盐车的典故,使诗歌内涵更丰富,表达更含蓄深刻。
2. 意象选择:选取“野花”“江燕”“春风”等春日意象,营造出明媚的春日氛围;以“老骥”“长坂”等意象,体现出诗人的壮志豪情。
3. 情感表达:全诗情感复杂,既有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又有对未来的憧憬、对贤才得到任用的喜悦以及对自身抱负的坚守。
4. 结构特点:四首诗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从离别场景到春日风光,再到对时政和自身的感慨,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留别四首》是唐彦谦在离别之际创作的一组诗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组诗。
首先,从题目“留别”来看,这组诗的核心是“离别”,诗人通过“别酒一千钟”等描写,直接抒发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深厚情谊和不舍。同时,“鹏程三万里”又展现出诗人并非一味沉溺于离别之愁,而是对未来充满了远大的志向和期待。
其次,在景物描写上,诗人用“野花红滴滴,江燕语喃喃”等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三月春光的美好。这些景物描写不仅是对眼前实景的再现,更是为离别之情增添了一层诗意。美好的春光与离别的伤感形成对比,让离别之情更显深沉。
再者,诗中融入了对时政的看法,“登庸趋俊乂,厕用野无遗”反映了诗人对朝廷能够任用贤才的赞赏,体现了他对清明政治的向往。而“明良际会时”则表达了他对身处良好政治环境的欣慰。
最后,诗人以“老骥”自比,“奔腾独异群”展现了即便可能经历过“盐车淹素志”的困境,依然不失壮志豪情,这种积极向上、不甘平庸的精神是这组诗的闪光点,也带给读者深刻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组诗将个人情感、自然景物、社会现实巧妙结合,是一组兼具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的佳作。
这组《留别四首》语言凝练而情感丰富,将离别之情与个人抱负、时代景象巧妙融合。
前两首着重描绘离别时的情景与春日风光。“鹏程三万里,别酒一千钟”以夸张的手法,一方面展现出诗人对未来的远大期许,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豪饮与不舍。“好景当三月,春光上国浓”“野花红滴滴,江燕语喃喃”等句,描绘出三月京城明媚浓郁的春光,野花娇艳、江燕呢喃,以乐景衬哀情,更添离别之感;而“鼓吹翻新调,都亭酒正酣”则再现了离别宴上的热闹场景,反衬出离别的伤感。
后两首则转向对时政和自身的感慨。“登庸趋俊乂,厕用野无遗”表达了对朝廷选拔贤才、不遗漏民间有识之士的赞赏,“起喜赓歌日,明良际会时”流露出对身处明君贤臣相遇的时代的欣喜。最后“盐车淹素志,长坂入青云。老骥春风里,奔腾独异群”,以千里马的典故自喻,既感慨过往可能被埋没的处境,又展现出即便年老仍有壮志凌云、不甘平庸的豪情,格调昂扬,令人振奋。
全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有对眼前景物的细致描摹,又有对人生理想的抒发,兼具画面美与思想深度。
《留别四首》是唐朝诗人唐彦谦的作品。从诗题“留别”可知,这组诗是诗人即将离开某地时所作,用于告别友人或抒发离别之际的感慨。诗中既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对贤才得到任用的赞赏以及自身虽可能历经挫折但仍怀壮志的情怀。由于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具体的创作时间和详细背景难以精准考证,但结合诗歌内容,大致可推测是诗人在经历一段时期的生活或仕宦之后,即将奔赴新的旅程或人生阶段时所作,字里行间透露出复杂的情感,既有离别之愁,也有对前程的憧憬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