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女

唐彦谦 〔唐朝〕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春风吹拂,幼蚕小得像蚂蚁一般,桑树嫩芽刚刚冒出,形状如同青黑色的乌鸦嘴。

清晨时分去采桑的是谁家女子,手挽着桑树枝条,泪水像雨水一样落下。

去年这个时候,蚕刚进入第一次休眠期,今年春天寒冷,桑叶长得迟缓。

忧愁地听到门外里胥在催促,官府竟然在二月就要征收新丝。

1. 唐彦:晚唐诗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沉郁顿挫。

2. 蚕的生长过程:蚕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多次休眠和蜕皮,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称呼,如文中的“初眠”。

3. 古代赋税制度:唐朝后期赋税繁重,百姓深受其苦,这首诗中的“官家二月收新丝”就是当时赋税苛重的体现。

4. 现实主义诗歌:这首诗属于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 细如蚁:形容幼蚕非常细小,像蚂蚁一样。
  • 桑芽才努青鸦嘴:桑芽刚刚冒出,形状如同青黑色的乌鸦嘴。努,冒出、长出。
  • 侵晨:天刚亮的时候,清晨。
  • 长条:指桑树枝条。
  • 初眠:蚕在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几次休眠,初眠指蚕的第一次休眠。
  • 里胥:古代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
  • 官家:指官府、朝廷。

《采桑女》是一首充满现实主义关怀的唐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它讲述了一位采桑女在早春时节采桑时的悲苦情景。

从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看,前两句描绘了春天蚕和桑芽的状态,让我们了解到采桑的背景。接着写到采桑女清晨采桑却泪流满面,引发我们的疑问:她为什么哭呢?

随后的诗句给出了答案,一是今年春寒,桑叶生长迟缓,影响了蚕的养殖;二是官府在二月就来征收新丝,这对于采桑女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深入思考这首诗,它不仅仅是在写一个采桑女的遭遇,而是通过这个个体,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普遍现象。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将采桑女的悲苦刻画得入木三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剥削的不满。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魅力,它能够让我们透过文字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首诗以朴素而精炼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勤劳而悲苦的采桑女形象,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开篇“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描绘了早春时节蚕和桑芽的状态,点明了采桑的时节,也为下文采桑女的悲苦遭遇做了铺垫。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直接刻画了采桑女的形象,“侵晨”体现了她的勤劳,“泪如雨”则生动地展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引人同情。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情况,解释了采桑女悲伤的原因之一,即今年春寒导致桑叶生长迟缓,影响了蚕的生长。

最后“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揭示了采桑女悲伤的根本原因,是官府的苛捐杂税。在桑叶尚未长成、新丝还未产出的二月,官府就来征收新丝,这无疑是将采桑女逼入绝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

全诗层层递进,由景及人,由人及事,最后点出根源,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唐彦谦生活在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朝政腐败,赋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这首诗通过描写采桑女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在封建剥削制度下,官府不顾农时和百姓的实际情况,横征暴敛,使得像采桑女这样的劳动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作者信息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古诗数量:169名句数量: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