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春风吹拂,幼蚕小得像蚂蚁一般,桑树嫩芽刚刚冒出,形状如同青黑色的乌鸦嘴。
清晨时分去采桑的是谁家女子,手挽着桑树枝条,泪水像雨水一样落下。
去年这个时候,蚕刚进入第一次休眠期,今年春天寒冷,桑叶长得迟缓。
忧愁地听到门外里胥在催促,官府竟然在二月就要征收新丝。
1. 唐彦:晚唐诗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沉郁顿挫。
2. 蚕的生长过程:蚕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多次休眠和蜕皮,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称呼,如文中的“初眠”。
3. 古代赋税制度:唐朝后期赋税繁重,百姓深受其苦,这首诗中的“官家二月收新丝”就是当时赋税苛重的体现。
4. 现实主义诗歌:这首诗属于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采桑女》是一首充满现实主义关怀的唐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它讲述了一位采桑女在早春时节采桑时的悲苦情景。
从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看,前两句描绘了春天蚕和桑芽的状态,让我们了解到采桑的背景。接着写到采桑女清晨采桑却泪流满面,引发我们的疑问:她为什么哭呢?
随后的诗句给出了答案,一是今年春寒,桑叶生长迟缓,影响了蚕的养殖;二是官府在二月就来征收新丝,这对于采桑女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深入思考这首诗,它不仅仅是在写一个采桑女的遭遇,而是通过这个个体,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普遍现象。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将采桑女的悲苦刻画得入木三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剥削的不满。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魅力,它能够让我们透过文字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首诗以朴素而精炼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勤劳而悲苦的采桑女形象,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开篇“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描绘了早春时节蚕和桑芽的状态,点明了采桑的时节,也为下文采桑女的悲苦遭遇做了铺垫。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直接刻画了采桑女的形象,“侵晨”体现了她的勤劳,“泪如雨”则生动地展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引人同情。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情况,解释了采桑女悲伤的原因之一,即今年春寒导致桑叶生长迟缓,影响了蚕的生长。
最后“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揭示了采桑女悲伤的根本原因,是官府的苛捐杂税。在桑叶尚未长成、新丝还未产出的二月,官府就来征收新丝,这无疑是将采桑女逼入绝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
全诗层层递进,由景及人,由人及事,最后点出根源,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唐彦谦生活在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朝政腐败,赋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这首诗通过描写采桑女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在封建剥削制度下,官府不顾农时和百姓的实际情况,横征暴敛,使得像采桑女这样的劳动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