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枝高柳带鸣鸦,一树山榴自落花。
已是向来多泪眼,短亭回首在天涯。
数枝高柳带鸣鸦,一树山榴自落花。
已是向来多泪眼,短亭回首在天涯。
几枝高耸的柳树上栖息着啼叫的乌鸦,一树山石榴花无声地飘落。
本就容易感伤落泪的我,在短亭回首时,已觉身处天涯。
1. 山石榴在唐诗中常象征羁旅愁思
2. "短亭"意象多与离别相关
3. 晚唐绝句注重以微小意象寄托深沉情感
4. 唐彦谦诗风继承李商隐,善用含蓄笔法
这首诗的匠心在于:
1. 意象对比:"高柳"的竖向空间与"落花"的飘零动态形成张力
2. 情感递进:从客观写景到"多泪眼"的主观倾诉,再到"天涯"的空间虚化
3. 时空处理:通过"回首"将此刻的驿站与记忆中的远方并置
典型体现了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征。
前两句以"高柳鸣鸦""山榴落花"勾勒出驿站的萧瑟春景,鸦鸣与花落形成视听交织的寂寥画面。后两句直抒胸臆,"多泪眼"与"在天涯"相呼应,通过短亭回首的细节,将空间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全诗以景起兴,短短28字中浓缩了晚唐文人典型的羁旅之悲。
此诗作于唐彦谦漂泊途中,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途经罗江驿,见暮春景色而触发了羁旅愁思。晚唐社会动荡,诗人仕途不顺,诗中"多泪眼""在天涯"正是其颠沛流离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