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复后登安国寺阁

唐彦谦 〔唐朝〕

千门万户鞠蒿藜,断烬遗垣一望迷。

惆怅建章鸳瓦尽,夜来空见玉绳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千家万户都长满了蒿草蒺藜,放眼望去,只见烧尽的灰烬和残留的断壁残垣,让人迷茫。

令人惆怅的是建章宫的鸳鸯瓦已经所剩无几,夜晚来临,只能徒然看见玉绳星低垂。

1. 唐彦谦:唐代诗人,其诗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较为沉郁。

2. 借代手法:诗中“建章”“鸳瓦”代指宫殿,以具体事物代指抽象的宫殿建筑,使表达更形象。

3. 意象运用:“蒿藜”“断烬遗垣”等意象营造出战乱后的荒凉氛围,“玉绳”则增添了夜空的空旷与寂寥。

4. 诗歌体裁:这首诗为七言绝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 克复:收复失地。
  • 安国寺:寺庙名称,具体位置待考。
  • 鞠蒿藜:长满了蒿草和蒺藜,形容荒芜。鞠,生满。蒿藜,两种野草。
  • 断烬遗垣:烧剩下的灰烬和残留的墙壁,指战乱后的残破景象。断烬,烧剩的灰烬。遗垣,残留的墙壁。
  • 建章:指建章宫,汉代著名宫殿,这里代指古代的宫殿。
  • 鸳瓦:鸳鸯瓦,指成对的瓦,常用于宫殿建筑,这里代指宫殿的建筑。
  • 玉绳:星名,常泛指星辰。

同学们,我们来学习唐彦谦的《克复后登安国寺阁》。首先,从诗题我们能知道,这首诗是在收复失地后写的。诗人登上安国寺阁,看到了战后的景象。

“千门万户鞠蒿藜,断烬遗垣一望迷”,这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曾经热闹的千家万户,现在都长满了野草,到处是烧过的灰烬和断墙,让人看了心里迷茫又难过。这是对战后荒芜景象的直接描写。

再看“惆怅建章鸳瓦尽,夜来空见玉绳低”,这里诗人想到了过去的宫殿,连宫殿的瓦片都没剩下多少了,晚上只能看到星星低垂。这里的“建章”其实不只是指汉代的建章宫,更是代表了曾经的繁华。诗人心里的惆怅,就是对这一切逝去的惋惜啊。

整首诗没有直接说自己多难过,而是通过写看到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心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妙处。我们要好好体会这种写法,感受诗人对战乱带来破坏的痛心。

这首诗通过描绘克复后城市的荒芜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带来破坏的痛心和对往昔繁华逝去的惋惜。

首联“千门万户鞠蒿藜,断烬遗垣一望迷”,以“千门万户”的广阔视角,展现出曾经繁华的居所如今长满野草,到处是残垣断壁和灰烬,一眼望去让人迷茫,极具画面感,渲染出荒凉破败的氛围。

颔联“惆怅建章鸳瓦尽,夜来空见玉绳低”,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往昔的宫殿,曾经辉煌的建章宫如今鸳鸯瓦所剩无几,只剩下低垂的玉绳星,“空见”二字更添惆怅之感,将诗人对历史变迁、繁华不再的感慨推向深处。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苍凉,情感真挚。

从诗题“克复后”可知,这首诗创作于收复失地之后。当时,经过战乱的摧残,城市变得荒芜破败。诗人登上安国寺阁,看到眼前一片残破景象,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此抒发对战乱后国家残破、繁华不再的惋惜与惆怅之情。

作者信息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古诗数量:169名句数量: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