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炀帝宝帐

唐彦谦 〔唐朝〕

汉文穷相作前王,悭惜明珠不斗量。

翡翠鲛鮹何所直,千裨万接上书囊。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汉文帝以节俭成为前代贤明的君主,他吝啬珍珠,不会用斗来计量挥霍。

那些翡翠和鲛绡做的宝帐又有什么价值呢?不过是用无数珍贵材料连接起来做了个书囊罢了。

1. 汉文帝:西汉第五位皇帝,刘恒,以节俭、贤明著称,开创了“文景之治”。

2. 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在位期间施行暴政,奢侈无度,是导致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翡翠:一种硬玉,颜色多样,以绿色为贵,是中国传统的名贵玉石之一。

4. 鲛鮹:又称鲛绡,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鲛人所织的丝绸,具有轻薄、透明的特点,被视为珍品。

5. 对比手法:诗中运用汉文帝的节俭与隋炀帝的奢侈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奢靡之风的批判和对节俭的推崇。

  • 汉文:指汉文帝刘恒,历史上以节俭著称。
  • 穷相作前王:意为汉文帝以节俭的形象成为前代的贤君。穷相,这里指节俭的样子。
  • 悭惜:吝啬,爱惜,舍不得。
  • 不斗量:不会用斗来量着挥霍,形容节俭。
  • 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颜色鲜艳。
  • 鲛鮹: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极为轻薄珍贵,这里指珍贵的丝织品。
  • 何所直:有什么价值。直,通“值”,价值。
  • 千裨万接:形容用很多材料拼接而成。裨,补充、增添;接,连接。
  • 书囊:装书的袋子。

《见炀帝宝帐》是唐代诗人唐彦谦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人看到隋炀帝曾经使用的奢华宝帐,由此联想到历史上不同君主的治国之道。

诗的前两句,诗人以汉文帝为榜样,称赞他节俭的品质,“悭惜明珠不斗量”生动地描绘出汉文帝对财物的珍惜,这与他成为贤明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部分为后文批判隋炀帝的奢侈做了铺垫。

后两句则将矛头指向隋炀帝的宝帐,“翡翠鲛鮹”都是极为珍贵的材料,而用这些材料制作的宝帐,在诗人眼中却只等同于一个“书囊”,价值不大。这里的“书囊”并非真的指装书的袋子,而是诗人对这种奢华之物的一种贬低,认为它远不如节俭治国来得有意义。

整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既赞扬了汉文帝的节俭美德,又深刻批判了隋炀帝的奢侈浪费,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应有的治国之道的看法,对后世也有着一定的警示意义。

这首诗开篇便将汉文帝作为正面形象引出,“汉文穷相作前王,悭惜明珠不斗量”,强调汉文帝以节俭成为贤明君主,连明珠都舍不得随意挥霍,与隋炀帝形成鲜明对比。

后两句“翡翠鲛鮹何所直,千裨万接上书囊”则直击隋炀帝的奢侈之物,那些用珍贵的翡翠、鲛绡等材料精心制作的宝帐,在诗人看来毫无真正的价值,不过是用无数珍宝拼接成的一个书囊罢了。诗人以简洁的语言,通过对比和反问,尖锐地批判了隋炀帝的奢靡,同时也暗含了对统治者应节俭爱民的期望,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隋炀帝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荒淫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挥霍无度,使得民不聊生。唐彦谦生活在唐朝,目睹或听闻了隋炀帝的种种奢靡行径,或许是见到了隋炀帝曾经使用过的奢华宝帐,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人通过将隋炀帝的奢侈与汉文帝的节俭进行对比,来表达对统治者奢靡之风的批判,以及对节俭美德的推崇。

作者信息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古诗数量:169名句数量: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