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土无因狎隐沦,青山一望每伤神。
可能前岭空乔木,应有怀才抱器人。
尘土无因狎隐沦,青山一望每伤神。
可能前岭空乔木,应有怀才抱器人。
在尘世中没有机缘亲近那些隐居的贤士,每次眺望青山都会令人黯然神伤。
或许前面山岭上那片空旷的乔木林深处,一定有身怀才华、胸有抱负却未被赏识的人。
1. 唐彦谦:晚唐诗人,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其诗多感怀时事,风格清丽含蓄。
2. 怀才抱器:成语,指人具有才能和器量,出自《旧唐书·玄宗纪上》等文献。
3. 晚唐诗歌特点:多抒发个人情怀,反映社会现实的衰败与动荡,风格多样,或清丽,或沉郁。
4.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青山、乔木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
《楼上偶题》是一首充满现实关怀的小诗。诗人开篇便点出自己身处尘世,难以与隐居的贤士亲近,流露出一种无奈。当他眺望青山时,内心的伤感油然而生,这既是对自然景色引发的感慨,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的山岭,由空旷的乔木林联想到可能隐藏其中的怀才抱器之人。这里的“空乔木”不仅是实景的描写,更象征着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状——有才华的人如同在空旷的乔木林中一样,不被世人所知。诗人的推测中饱含着对这些人才的理解与同情,也暗含着对朝廷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不满。
整首诗语言简洁,却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巧妙结合,让我们感受到晚唐时期文人对人才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首句“尘土无因狎隐沦”点出诗人身处尘世,难以接近隐居贤士的无奈,暗示了世俗与隐士之间的隔阂。次句“青山一望每伤神”由景入情,青山虽美,却引发诗人的伤感,为下文抒发对人才的感慨做铺垫。
后两句“可能前岭空乔木,应有怀才抱器人”充满想象与推测,诗人由眼前的空旷乔木林,联想到其中可能隐藏着怀才不遇之人,既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也寄寓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与珍视。全诗虽篇幅短小,但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唐彦谦是晚唐诗人,其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朝政腐败,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纷纷选择隐居。诗人在楼上偶然眺望远方,触景生情,联想到当时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表达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