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偶题

唐彦谦 〔唐朝〕

尘土无因狎隐沦,青山一望每伤神。

可能前岭空乔木,应有怀才抱器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尘世中没有机缘亲近那些隐居的贤士,每次眺望青山都会令人黯然神伤。

或许前面山岭上那片空旷的乔木林深处,一定有身怀才华、胸有抱负却未被赏识的人。

1. 唐彦谦:晚唐诗人,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其诗多感怀时事,风格清丽含蓄。

2. 怀才抱器:成语,指人具有才能和器量,出自《旧唐书·玄宗纪上》等文献。

3. 晚唐诗歌特点:多抒发个人情怀,反映社会现实的衰败与动荡,风格多样,或清丽,或沉郁。

4.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青山、乔木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

  • 尘土:指世俗社会、尘世。
  • 无因:没有机缘、没有办法。
  • :亲近、接近。
  • 隐沦:指隐居的人,这里指有才华却隐居不仕的贤士。
  • 每伤神:常常使人心情悲伤、感慨。
  • 可能:或许、也许。
  • 空乔木:空旷的乔木林,形容环境幽静偏僻。
  • 怀才抱器:身怀才能,持有治国安邦的器量与才干,指有真才实学的人。

《楼上偶题》是一首充满现实关怀的小诗。诗人开篇便点出自己身处尘世,难以与隐居的贤士亲近,流露出一种无奈。当他眺望青山时,内心的伤感油然而生,这既是对自然景色引发的感慨,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的山岭,由空旷的乔木林联想到可能隐藏其中的怀才抱器之人。这里的“空乔木”不仅是实景的描写,更象征着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状——有才华的人如同在空旷的乔木林中一样,不被世人所知。诗人的推测中饱含着对这些人才的理解与同情,也暗含着对朝廷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不满。

整首诗语言简洁,却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巧妙结合,让我们感受到晚唐时期文人对人才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首句“尘土无因狎隐沦”点出诗人身处尘世,难以接近隐居贤士的无奈,暗示了世俗与隐士之间的隔阂。次句“青山一望每伤神”由景入情,青山虽美,却引发诗人的伤感,为下文抒发对人才的感慨做铺垫。

后两句“可能前岭空乔木,应有怀才抱器人”充满想象与推测,诗人由眼前的空旷乔木林,联想到其中可能隐藏着怀才不遇之人,既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也寄寓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与珍视。全诗虽篇幅短小,但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唐彦谦是晚唐诗人,其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朝政腐败,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纷纷选择隐居。诗人在楼上偶然眺望远方,触景生情,联想到当时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表达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作者信息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古诗数量:169名句数量: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