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高楼

唐彦谦 〔唐朝〕

松拂疏窗竹映阑,素琴幽怨不成弹。

清宵霁极云离岫, 紫禁风高露满盘。

晚蝶飘零惊宿雨,暮鸦凌乱报秋寒。

高楼瞪目归鸿远,如信嵇康欲画难。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松树轻拂着稀疏的窗棂,翠竹映照在栏杆上,素净的琴弦饱含幽怨,让人无法弹奏。

清朗的夜晚雨后初晴,云彩从山峰间飘离,皇宫里秋风劲吹,露水沾满了盘子。

傍晚的蝴蝶四处飘零,被昨夜的雨水惊扰,黄昏的乌鸦杂乱地飞着,传递着秋天的寒意。

在高楼上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鸿雁越来越远,这景象正如嵇康所说的,想要描绘出来实在困难。

1. 唐彦谦:晚唐诗人,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其诗多近体,风格清新飘逸,受李商隐影响较深,也有一些诗作反映社会现实。

2. 律诗: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音韵和谐,是唐诗中常见的体裁之一。

3. 意象:诗中运用了"松""竹""素琴""云""风""露""晚蝶""暮鸦""归鸿"等意象,这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如"归鸿"多象征思乡、归乡之情,"竹"常代表高洁的品格等。

4. 用典:尾联引用了嵇康的典故,用古人的感慨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境,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 疏窗:稀疏的窗户。
  • :栏杆。
  •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常用来表达清雅、幽怨的情感。
  • 清宵:清朗的夜晚。
  • 霁极:雨后初晴的极致状态。
  • :山洞,这里指山峰。
  • 紫禁:指皇宫,因宫墙多为紫色,故称紫禁。
  • 宿雨:昨夜的雨。
  • 暮鸦:黄昏时的乌鸦。
  • 瞪目:睁大眼睛,形容专注远望。
  • 归鸿:归巢的鸿雁。
  • 嵇康: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善谈玄理,崇尚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这里引用嵇康的典故,可能是指其对自然景象难以描绘的感慨。

《秋晚高楼》是唐彦谦的一首经典诗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

从结构上看,全诗层次分明。首联交代了所处的环境和内心的初步感受,以景物起兴,引出幽怨之情;颔联和颈联则具体描绘了秋夜的景象,从天空到地面,从自然现象到生物活动,全方位地展现了秋日的特点,同时也在景物描写中不断深化情感;尾联以登高远望的动作和对景象难以描绘的感慨作结,将情感推向高潮,又留下无穷余味。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并没有直接宣泄情感,而是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通过"素琴幽怨""风高露满""蝶飘零""鸦凌乱""归鸿远"等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忧愁以及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而形象,对仗工整,如"晚蝶飘零惊宿雨,暮鸦凌乱报秋寒",不仅句式对称,而且意境相谐。同时,用典的手法也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总的来说,《秋晚高楼》是一首兼具意境美、情感美和艺术美的佳作,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以"秋晚高楼"为题,紧扣秋日傍晚在高楼上所见所感展开,营造出一种凄凉、幽怨的氛围。

首联"松拂疏窗竹映阑,素琴幽怨不成弹",通过"松""窗""竹""阑"等意象勾勒出静谧的环境,而"素琴幽怨不成弹"则将人的情感融入其中,奠定了全诗幽怨的基调。

颔联"清宵霁极云离岫,紫禁风高露满盘",描绘了秋日夜晚的景象,雨后初晴,云彩飘离山峰,皇宫里秋风呼啸,露水凝结,既写出了景色的开阔,又暗含一丝寒意。

颈联"晚蝶飘零惊宿雨,暮鸦凌乱报秋寒",聚焦于傍晚的生物,蝴蝶因宿雨而飘零,乌鸦因秋寒而凌乱,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萧瑟。

尾联"高楼瞪目归鸿远,如信嵇康欲画难",诗人登高远望,归鸿渐远,此情此景难以用画笔描绘,既写出了景象的悠远,又抒发了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余味悠长。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自身感受的细致刻画,将秋日的凄凉与内心的幽怨完美结合,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写景抒情技巧。

唐彦谦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和对时事的感慨。从这首诗的意境来看,可能是诗人在一个秋日的傍晚,登上高楼,触景生情而作。当时唐朝已逐渐走向衰落,社会动荡,诗人或许通过描绘秋夜的凄凉景象,寄托自己内心的忧愁、孤寂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不过,由于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具体的创作背景难以精准考证,但结合晚唐的社会环境和诗人的创作风格,可做如上推测。

作者信息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古诗数量:169名句数量: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