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离鸾思故乡,也知情愿嫁王昌。
尘埃一别杨朱路, 风月三年宋玉墙。
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
庭前佳树名栀子,试结同心寄谢娘。
闻道离鸾思故乡,也知情愿嫁王昌。
尘埃一别杨朱路, 风月三年宋玉墙。
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
庭前佳树名栀子,试结同心寄谢娘。
听说那失偶的鸾鸟思念着故乡,也知道它情愿像莫愁女一样嫁给王昌那样的如意郎。
自从在杨朱路旁分别,便相隔在风尘俗世;三年来,在如宋玉笔下那般的风月之地,独自面对高墙。
病痛缠身,连流下两行眼泪都难以做到;愁绪断了又续,苦涩难以到达九曲回肠。
庭院前那美好的栀子树,我试着在上面系上同心结,以此寄给我心爱的谢娘。
1. 典故运用:诗中运用了"杨朱路"、"宋玉墙"等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2. 意象选择:"离鸾"、"栀子"、"同心结"等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离鸾"象征失偶或离别,"栀子"和"同心结"象征爱情与思念。
3. 律诗结构: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和"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讲究对仗,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4. 晚唐诗歌风格:唐彦谦的这首诗体现了晚唐诗歌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语言清丽婉约的特点,与盛唐诗歌的雄浑气象有所不同。
《离鸾》是晚唐诗人唐彦谦的一首七言律诗,主要抒发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首联以"离鸾"起笔,点出思念与对美好姻缘的向往;颔联回忆离别场景,写分别后的漂泊与孤独;颈联深入刻画内心的痛苦与愁绪;尾联则将思念寄托于具体事物,表达对心上人的牵挂。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典故的含义,"杨朱路"和"宋玉墙"不仅丰富了诗句的内容,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离别之苦和相思之切。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很关键,"离鸾"贯穿全诗,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思念,"栀子"和"同心结"则是情感的寄托,让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感。
从格律上看,这首诗符合七言律诗的特点,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层层递进,从最初的思念,到回忆离别,再到内心的痛苦,最后寄托期盼,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巧妙的用典、生动的意象和严谨的结构,将离别后的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是晚唐抒情诗中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离鸾"起兴,开篇便点出思念故乡、渴望美好姻缘的情感,奠定了全诗相思的基调。"闻道离鸾思故乡,也知情愿嫁王昌",借鸾鸟的意象,委婉地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对心上人的思念。
颔联"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通过"杨朱路"和"宋玉墙"两个典故,既写出了离别之久、相隔之远,又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又带着忧愁的氛围,将离别后的漂泊与孤独尽显其中。
颈联"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细致地刻画了内心的痛苦。病痛让泪水都难以流下,而无尽的愁绪更是萦绕心头,"九回肠"的比喻将悲伤的程度推向极致,情感真挚而浓烈。
尾联"庭前佳树名栀子,试结同心寄谢娘",以景结情,将思念寄托于栀子树和同心结,既呼应了前文的相思之情,又给全诗增添了一丝美好的期盼,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整首诗语言清丽,用典贴切,将离别之苦、思念之深刻画得入木三分,情感层层递进,余味悠长。
唐彦谦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风格清丽婉约。《离鸾》一诗从内容来看,应是诗人在经历离别之苦后所作,可能是诗人与心爱女子分离,心中满是思念与愁绪,借诗来表达对远方女子的牵挂以及对重逢的期盼。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个人命运多舛,人们的情感也常因离别、漂泊而显得格外深沉,这首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人在情感生活中的细腻感受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