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

郑谷 〔唐朝〕

蓼水菊篱边,新晴有乱蝉。

秋光终寂寞,晚醉自留连。

野湿禾中露,村闲社后天。

题诗满红叶,何必浣花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蓼草生长在水边,菊花种在篱笆边,新晴的天气里,蝉鸣声杂乱不休。

秋日的风光终究是寂寞的,傍晚醉酒后,我独自在此停留流连。

田野湿润,禾苗上还带着露水;村庄宁静,正是春社秋社之后的日子。

在红色的枫叶上题满诗句,又何必一定要用名贵的浣花笺呢。

1. 郑谷:晚唐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 律诗: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3.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这天,村民会聚集祭祀,之后往往有宴饮等活动,诗中“村闲社后天”即描绘了社日过后村庄的宁静景象。

4. 浣花笺:唐代名纸,因产于成都浣花溪而得名,质地优良,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常用于书写诗文。

  • 蓼水:生长着蓼草的水边。蓼,一种水生植物。
  • 菊篱:种着菊花的篱笆。
  • 新晴:刚放晴的天气。
  • 乱蝉:杂乱的蝉鸣声。
  • 秋光:秋日的风光景色。
  • 寂寞:清静,寂静。
  • 留连:留恋,舍不得离开。
  • 野湿:田野湿润。
  • 社后:指春社或秋社之后。社,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 红叶:红色的枫叶。
  • 浣花笺:唐代成都浣花溪附近所产的一种名贵纸张,常用于写诗。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诗人郑谷的《郊野》一诗。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诗中描绘了秋日郊野的景色,有水边的蓼草、篱边的菊花,有新晴后的蝉鸣,有带露的禾苗,还有宁静的村庄,展现了一幅清新宁静的秋日画卷。

在理解诗句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比如“蓼水”指的是生长着蓼草的水边,“社后”是指祭祀土神的日子之后。通过这些词语,我们能更好地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秋光终寂寞,晚醉自留连”和“野湿禾中露,村闲社后天”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特点。大家可以试着分析一下这两联的对仗情况,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诗人在诗中不仅描绘了美景,更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从“晚醉自留连”可以看出诗人对这郊野风光的喜爱和留恋,而尾联“题诗满红叶,何必浣花笺”则体现了诗人的随性和对自然的崇尚,他认为在红叶上题诗比用名贵的纸张更有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晚唐诗歌清新自然的风格,也能了解到古代的一些风俗习惯,如社日等。希望大家能细细品味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郊野的秋日景象,充满了自然之趣和闲适之情。

首联“蓼水菊篱边,新晴有乱蝉”,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入手,描绘了雨后初晴的郊野景色。蓼草、菊花、篱笆构成了一幅清新的画面,而乱蝉的鸣叫声则打破了宁静,增添了生机。

颔联“秋光终寂寞,晚醉自留连”,由景入情,写出了秋日风光虽美却终究带着一丝寂寞,而诗人在傍晚醉酒后,却依然留恋这美好的景色,不愿离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颈联“野湿禾中露,村闲社后天”,进一步描绘了郊野的细节,田野湿润,禾苗带露,村庄宁静,展现了社日之后乡村的闲适景象,充满了生活气息。

尾联“题诗满红叶,何必浣花笺”,构思巧妙,诗人在红叶上题诗,认为这样的自然载体比名贵的浣花笺更有意境,既表现了诗人的雅兴,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崇尚。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将景、情、意完美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郑谷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写自然景物和闲适生活。《郊野》一诗描绘了郊野的秋日景色,从诗中所展现的宁静氛围和诗人的闲情逸致来看,此诗可能是诗人在一个秋日的雨后初晴之时,漫步于郊野,见景生情而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享受。当时的晚唐社会,战乱渐起,社会动荡,诗人可能通过对郊野风光的描绘,寄托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信息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古诗数量:366名句数量: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