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阁

郑谷 〔唐朝〕

秘殿临轩日,和銮返正年。

两班文武盛,百辟羽仪全。

霜漏清中禁,风旗拂曙天。

门严新勘契,仗入乍承宣。

玉几当红旭,金炉纵碧烟。

对扬称法吏,赞引出宫钿。

言动挥毫疾,雍容执簿专。

寿山晴叆叇,颢气暖连延。

礼有鸳鸾集,恩无雨露偏。

小臣叨备位,歌咏泰阶前。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秘殿亲临轩廊的日子,正是皇帝銮驾返回正统的年份。

文武两班官员阵容盛大,百官的仪仗完备整齐。

寒霜中的漏刻在宫中清晰报时,风中的旗帜拂过黎明的天空。

宫门戒备森严,新的符契正在查验,仪仗进入时刚刚承受宣召。

玉制的几案正对着初升的红日,金炉中升起碧绿的烟雾。

大臣们应对君命时自称依法行事的官吏,礼官引导着宫中的嫔妃宫女。

言语行动间挥笔疾书,仪态从容地专门执掌文簿。

像寿山一样的晴云浓密,清新的空气温暖连绵。

礼仪场合有像鸳鸯一样的贤才聚集,皇恩如同雨露般没有偏私。

小臣我有幸担任这个职位,在泰阶之前歌咏赞颂。

1. 郑谷:晚唐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 宫廷礼仪:唐代宫廷有着严格的礼仪制度,包括朝会、祭祀等诸多场合的规范,诗中"两班文武""勘契""赞引"等都体现了当时的宫廷礼仪。

3. 漏刻:古代计时工具,由漏壶和刻箭组成,通过水的滴漏来计算时间,诗中"霜漏清中禁"即提及此工具。

4. 泰阶:星名,即三台星,古人认为泰阶星明则天下太平,常用来比喻朝廷或三公之位,诗中"歌咏泰阶前"即与此相关。

5. 对仗:这首诗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如"两班文武盛,百辟羽仪全""玉几当红旭,金炉纵碧烟"等,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体现了唐诗的艺术特色。

  • 入阁:指进入宫殿参与朝会等重要活动。
  • 秘殿:皇宫中较为隐秘的宫殿。
  • 临轩:皇帝亲临轩廊,指皇帝到场。
  • 和銮:古代皇帝车上的铃铛,这里代指皇帝的銮驾。
  • 返正:恢复正统,指国家回到正轨。
  • 两班:指文武官员分为左右两班。
  • 百辟:指众多诸侯,这里泛指百官。
  • 羽仪:仪仗中用鸟羽装饰的旌旗等,代指仪仗。
  • 霜漏:带有寒霜的漏刻,古代计时工具。
  • 中禁:指皇宫禁地。
  • 曙天:黎明的天空。
  • 勘契:查验符契,古代出入宫门的凭证。
  • 仗入:仪仗进入。
  • 承宣:承受宣召。
  • 玉几:玉制的几案,帝王所用。
  • 红旭:初升的红日。
  • 金炉:金属制成的香炉。
  • 对扬:大臣回答君主的询问并宣扬君主的德音。
  • 法吏:守法的官吏,这里是官员自称。
  • 赞引:礼官引导。
  • 宫钿:宫中的嫔妃宫女,代指宫中女眷。
  • 挥毫:挥笔书写。
  • 雍容:仪态大方,从容不迫。
  • 执簿:执掌文簿。
  • 寿山:比喻像山一样长久,这里指山。
  • 叆叇:形容云气浓密。
  • 颢气:清新洁白的空气。
  • 鸳鸾:鸳鸯和鸾鸟,比喻贤才或夫妻,这里指贤才。
  • 雨露:比喻皇恩。
  • 小臣:作者自称,谦辞。
  • 叨备位:有幸担任职位,谦辞。
  • 泰阶:古代星座名,比喻朝廷或三公之位,这里指朝廷。

《入阁》是晚唐诗人郑谷的作品,通过对宫廷入阁场景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唐代宫廷画卷。

首先,从内容上看,诗歌按照场景的推进展开。开头两句交代了背景,点明是皇帝亲临、国家处于正轨的时期。接着描绘了文武百官的盛大阵容和整齐仪仗,展现出朝会的庄重。随后,诗人将笔触转向宫廷环境和器物,漏刻报时、风旗拂天、玉几映日、金炉生烟,这些细节描写营造出肃穆而又华丽的氛围。再到官员们的言行举止,挥毫疾书、从容执簿,体现了官员们的严谨与规范。最后,诗人抒发情感,赞美朝廷礼仪和皇恩,表达自己身为小臣的荣幸与歌颂之情。

从艺术手法来说,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细致的描写和工整的对仗。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宫廷的威严与繁华;对仗的运用则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这也是唐诗常见的艺术手法。

结合创作背景,晚唐时期唐朝虽已衰落,但宫廷礼仪仍在,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既可能是对现实的记录,也可能寄托了对国家稳定、政治清明的向往。对于我们来说,阅读这首诗不仅能欣赏到诗歌的艺术美,还能了解到唐代宫廷的礼仪制度和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廷入阁的盛大场景,展现出庄重肃穆的氛围。开篇点明时间和背景,"秘殿临轩日,和銮返正年",交代了皇帝亲临、国家步入正轨的背景,为全诗奠定了庄严的基调。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了朝会的盛况,"两班文武盛,百辟羽仪全"写出官员众多、仪仗整齐;"霜漏清中禁,风旗拂曙天"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宫廷的肃穆;对玉几、金炉等器物以及官员言行的刻画,如"言动挥毫疾,雍容执簿专",生动展现了宫廷礼仪的规范和官员的仪态。

结尾"礼有鸳鸾集,恩无雨露偏"表达了对朝廷礼仪完备、皇恩浩荡的赞美,而"小臣叨备位,歌咏泰阶前"则以谦辞抒发了诗人身为朝臣,对朝廷的歌颂与忠诚。全诗语言典雅庄重,对仗工整,通过对宫廷场景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晚唐宫廷的风貌,也蕴含着诗人对朝廷的深厚情感。

郑谷是晚唐诗人,其生活的时代唐朝已逐渐走向衰落,但仍有相对稳定的时期。此诗《入阁》描绘的是宫廷朝会的盛大场景,推测可能创作于作者在朝中任职期间,目睹了朝廷的礼仪盛典和政治运作,心生感慨而作。当时的唐朝虽然面临诸多内忧外患,但宫廷礼仪仍保持着一定的庄重与规范,诗人通过对入阁场景的细致描绘,既展现了宫廷的威严与繁华,也可能寄托了对朝廷秩序稳定、政治清明的期望。

作者信息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古诗数量:366名句数量: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