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銮

郑谷 〔唐朝〕

妖星沈雨露,和气满京关。

上将忠勋立,明君法驾还。

顺风调雅乐,夹道序群班。

香泛传宣里,尘清指顾间。

楼台新紫气,云物旧黄山。

晓渭行朝肃,秋郊旷望闲。

庙灵安国步,日角动天颜。

浩浩升平曲,流歌彻百蛮。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灾异的妖星隐没在雨露之中,祥和之气充满了京城内外。

上将建立了忠诚的功勋,贤明的君主乘坐仪仗仗返回京城。

顺着风演奏着典雅的乐曲,道路两旁官员们按次序排列。

在传旨宣诏之处香气弥漫,弹指之间道路上的尘土便已清净。

楼阁台榭间升起新的祥瑞紫气,云彩景物依旧是那熟悉的黄山景象。

清晨的渭水边,行进的朝廷仪仗庄严整肃;秋日的郊外,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宗庙神灵保佑着国家的命运,帝王的容颜因喜悦而光彩动人。

气势恢宏的升平乐曲,传唱之声响彻各个少数民族地区。

1. 郑谷:晚唐著名诗人,以写鹧鸪诗闻名,有“郑鹧鸪”之称,其诗多写景咏物,风格清新通俗。

2. 回銮:指帝王及仪仗队返回京城,常与平定叛乱、外出巡视归来等事件相关。

3. 雅乐: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会、宴享等典礼时所用的乐舞,具有庄重、典雅的特点,是古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日角:古代相术术语,指人的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状如日,被认为是帝王或贵人的相貌特征,后常用来代指帝王。

5. 百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在古诗中常被用来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体现了古代的民族观念和地理认知。

6. 对仗:此诗中多运用对仗手法,如“妖星沈雨露,和气满京关”“上将忠勋立,明君法驾还”等,使诗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 妖星:古代指预兆灾祸的星象,此处喻指叛乱等祸乱。
  • :同“沉”,沉没、隐没。
  • 京关:京城及附近的关隘,代指京城一带。
  • 上将:高级将领。
  • 忠勋:忠诚的功勋。
  • 明君:贤明的君主。
  • 法驾:天子的车驾。
  •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朝会等典礼所用的正乐。
  • 群班:百官,群臣。
  • 传宣:传达命令、旨意。
  • 指顾间:形容时间短暂,弹指之间。
  • 紫气:祥瑞之气。
  • 云物:云彩景物。
  • 黄山:可能指特定的山名,或泛指美好的山川。
  • 晓渭:清晨的渭水。
  • 行朝:行进中的朝廷仪仗。
  • :庄严、整肃。
  • 旷望:远望,视野开阔。
  • 庙灵:宗庙的神灵。
  • 国步:国家的命运、前途。
  • 日角:古代相术指额骨中央隆起如日,为帝王之相,此处代指帝王。
  • 天颜:帝王的容颜。
  • 浩浩:形容气势宏大。
  • 升平曲:歌颂太平的乐曲。
  • 百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此处泛指各个少数民族地区。

《回銮》是晚唐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帝王平定动乱后返回京城的盛大场景,表达了对国家重归太平的喜悦和对君王、将领的赞颂。

从内容上看,诗歌开篇便营造了祥和的氛围,宣告了动乱的结束。接着围绕“回銮”这一事件,细致刻画了沿途的仪仗、乐曲、群臣以及周边的景物,展现了场面的庄重与宏大。无论是“顺风调雅乐,夹道序群班”的热闹有序,还是“晓渭行朝肃,秋郊旷望闲”的开阔庄严,都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那种特殊的历史场景。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如“妖星”与“和气”的对比,突出了动乱结束、太平到来的变化;对仗的广泛使用,使诗歌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场景描写的细致入微,让诗歌画面感极强,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了解这首诗,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到郑谷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让我们对晚唐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以及当时的礼仪制度等有所了解。诗中提到的雅乐、百蛮、日角等词汇,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解读古代诗歌和历史文化的重要钥匙。

总的来说,《回銮》是一首兼具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作,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深入探究。

全诗围绕“回銮”这一核心事件展开,描绘了帝王返京的盛大场景和国家重归太平的景象,充满了喜悦与赞颂之情。

首联“妖星沈雨露,和气满京关”以对比手法开篇,写灾星隐没、祥和之气充盈京城,奠定了全诗喜庆、安定的基调,暗示了动乱的结束。

颔联“上将忠勋立,明君法驾还”点明主题,直接写出将领立功、君王回銮的核心事件,简洁明了。

颈联“顺风调雅乐,夹道序群班”和尾联前两句“香泛传宣里,尘清指顾间”细致描绘了回銮途中的场景,雅乐奏响、群臣列队、香气弥漫、道路清净,展现了场面的庄重与有序。

“楼台新紫气,云物旧黄山”则从景物入手,写京城楼阁间的祥瑞之气和熟悉的山川景物,既显吉祥又含亲切之感。

“晓渭行朝肃,秋郊旷望闲”进一步拓展场景,描绘了清晨渭水边行进的仪仗和秋日郊外的开阔景象,营造出庄严而又闲适的氛围。

“庙灵安国步,日角动天颜”将功劳归于宗庙神灵的保佑和君王的英明,体现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末联“浩浩升平曲,流歌彻百蛮”以宏大的笔触收束全诗,太平乐曲响彻四方,不仅表现了国内的安定,还显示出国家影响力的远播,升华了主题。

整首诗语言典雅,对仗工整,场景描写细致生动,情感真挚饱满,堪称歌颂太平盛世的佳作。

郑谷是晚唐诗人,此诗题为《回銮》,“回銮”指帝王及仪仗返回京城。从诗中描绘的“上将忠勋立,明君法驾还”“浩浩升平曲”等内容来看,应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或动荡之后,帝王平定叛乱、重返京城,国家恢复安定之时所作。当时朝廷可能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叛乱被平定,社会秩序逐渐恢复,诗人目睹这一景象,有感而发,创作此诗以歌颂君王的贤明、将领的功勋以及国家重归太平的景象。

作者信息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古诗数量:366名句数量: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