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
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
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重阳节已过,蜜蜂因花期已过而愁绪满怀,蝴蝶却浑然不知,清晨还在庭院中围着被折过的残枝飞舞。
只因如今人们的心境不同了,并非是菊花的香气一夜之间就衰败了。
1. 郑谷,晚唐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 重阳节习俗: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菊花在重阳节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被视为长寿、高洁的象征。
3. 借景抒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或社会景象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此诗即通过对菊花在重阳节前后境遇变化的描写,表达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4. 对比手法:诗中“蜂愁”与“蝶不知”形成对比,突出了节令变化后不同生物对菊花态度的差异,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重阳节过后,蜜蜂都为菊花花期已过而发愁,可蝴蝶却不知道,清晨还在庭院里围着被折过的菊花残枝飞舞。这其实是因为如今人们的心境变了,并不是菊花的香气一夜之间就衰败了。
从写作手法来看,诗人运用了对比和借景抒情。蜜蜂和蝴蝶对菊花的不同反应形成对比,让我们感受到节令过后菊花的境遇变化。而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写,诗人实则是在感慨人心的变化。在重阳节时,人们争相赏菊,可节日一过,态度就大不相同,这反映出一种随俗而变的社会现象。
郑谷的这首诗看似写菊,实则写人,借菊花的遭遇抒发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让我们在欣赏菊花的同时,也能思考人情世故。理解这首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晚唐诗歌中常见的对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暖的关注,以及诗人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技巧。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景抒情。前两句“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以蜜蜂的“愁”和蝴蝶的“不知”形成对比,生动地描绘出重阳节过后菊花的境遇。蜜蜂对花期的敏感与蝴蝶的懵懂形成反差,而“晓庭还绕折残枝”则进一步展现了蝴蝶对菊花的眷恋,也暗示了菊花已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后两句“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跳出对景物的单纯描写,转而抒发议论。指出菊花境遇的变化并非是因为自身香气一夜衰败,而是人们的心境和态度发生了改变。这不仅是对菊花遭遇的感慨,更折射出社会中人们往往随波逐流,对事物的评价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洞察和批判,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郑谷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表现生活中的细微感悟。菊花在重阳节是备受青睐的花卉,文人雅士多会在此时赏菊、咏菊。而此诗写于重阳节过后,通过对菊花境遇变化的描写,可能暗含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们随俗逐流的感慨。当时社会风气可能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态度随时间和节令的变化而迅速转变,诗人借此诗抒发自己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