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下春日

郑谷 〔唐朝〕

建章宫殿紫云飘,春漏迟迟下绛霄。

绮陌暖风嘶去马, 粉廊初日照趋朝。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秦楚年年有离别,扬鞭挥袖灞陵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建章宫殿上空有紫色云霞飘荡,春日里的漏刻缓慢地从高空向下降落。

美丽的街道上,和煦的春风中,离去的马匹发出嘶鸣;雕花的走廊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下,官员们正赶往朝廷。

花朵经过一夜的雨水滋润,香气难以捕捉;黄莺在富贵人家的庭院里,鸣叫得更加娇柔。

秦地和楚地每年都有人离别,人们在灞陵桥扬鞭催马,挥袖作别。

1. 郑谷,晚唐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 建章宫,汉代著名宫殿,位于长安城外,汉武帝时修建,规模宏大,后常被后世诗文用作宫殿的代称。

3. 漏刻,古代一种计时工具,由漏壶和刻箭组成,通过水的滴漏来计算时间。

4. 灞陵桥,又称灞桥,是古代长安附近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汉宣帝葬于灞陵而得名,是历代文人墨客送别之处,留下了许多关于离别的诗篇,“灞桥折柳”成为送别文化的象征。

5. 晚唐诗歌,多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风格多样,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个人情怀的表达,郑谷的这首诗便是晚唐诗歌中情景交融风格的体现之一。

  • 阙下:指皇宫门前,代指京城。
  • 建章宫殿:汉代宫殿名,这里借指唐代宫殿。
  • 紫云:紫色的云霞,常被视为祥瑞的象征。
  • 春漏迟迟:春日里的漏刻缓慢。漏,古代计时工具。迟迟,缓慢的样子。
  • 绛霄:高空。
  • 绮陌:美丽的街道。
  • 嘶去马:离去的马发出嘶叫声。
  • 粉廊:雕花的走廊,这里指宫殿中的走廊。
  • 趋朝:赶往朝廷,指官员上朝。
  • 宿雨:隔夜的雨。
  • 豪家:富贵人家。
  • 秦楚:指古代秦、楚两地,这里泛指各地。
  • 灞陵桥:在今陕西西安东,是古代送别之地。

《阙下春日》是晚唐诗人郑谷的一首佳作,全诗围绕京城春日展开,层次分明,意蕴丰富。

开篇从皇宫写起,“建章宫殿紫云飘”借用汉代宫殿之名,描绘出唐代宫殿的宏伟与祥瑞,“春漏迟迟下绛霄”则通过漏刻的缓慢,营造出春日的宁静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京城宫廷的庄重与春日的慵懒。

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宫外的街道和官员,“绮陌暖风嘶去马,粉廊初日照趋朝”,温暖的春风、离去的马蹄声、初升的太阳以及赶去上朝的官员,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京城春日早晨的热闹与生机,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然后,诗人又把镜头对准了自然景物和富贵人家,“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经过一夜雨水的花朵,香气虽淡却更显清新,豪家院中的黄莺,叫声娇柔动听,细腻地描绘出春日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模样,也从侧面反映出京城的繁华。

最后,诗人由眼前的春景联想到离别,“秦楚年年有离别,扬鞭挥袖灞陵桥”,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灞陵桥作为经典的送别之地,承载了无数人的离别之情,这里的描写既符合春日里人们活动增多、离别频繁的现实,又赋予了诗歌浓厚的人文情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京城春日不同场景的描绘,将写景、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既展现了晚唐京城的风貌,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人情的深刻感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描绘了京城春日的景象,情景交融,富有韵味。首联“建章宫殿紫云飘,春漏迟迟下绛霄”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皇宫的壮丽与春日的宁静,“紫云飘”增添了祥瑞之气,“春漏迟迟”则写出了时间的舒缓。

颔联“绮陌暖风嘶去马,粉廊初日照趋朝”转向对京城街道和官员上朝情景的描写,暖风、嘶马、初日、趋朝的官员,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早朝图,充满生活气息。

颈联“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聚焦于春日的花草禽鸟,雨后的花朵香气弥散难拾,豪家院中的黄莺鸣叫得格外娇柔,细腻地描绘出春日景物的特点。

尾联“秦楚年年有离别,扬鞭挥袖灞陵桥”由景入情,从京城的春日美景联想到年年发生的离别之事,以灞陵桥这一经典的送别之地作结,将眼前的春景与深沉的离别之情结合起来,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郑谷是晚唐诗人,其诗歌多表现晚唐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怀。《阙下春日》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虽已走向衰落,但京城仍有一定的繁华景象。诗人通过对京城春日景象的描绘,既展现了宫廷的威严、京城的春景,也融入了对离别之情的感慨,可能是诗人在京城任职期间,目睹春日里的种种景象有感而发所作。

作者信息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古诗数量:366名句数量: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