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进士韦序赴举

郑谷 〔唐朝〕

丹霞照上三清路,瑞锦裁成五色毫。

波浪不能随世态, 鸾凰应得入吾曹。

秋山晚水吟情远,雪竹风松醉格高。

预想明年腾跃处,龙津春碧浸仙桃。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丹霞映照着通往三清仙境的道路,瑞锦裁剪成五色斑斓的笔毫。
波浪不能随世俗之态起伏,鸾凤应当与我们这些志士同列。
秋山晚水间吟咏情怀悠远,雪竹风松下醉态品格高洁。
预想明年腾飞之处,龙津春水浸润着仙桃的芬芳。

唐代科举制度 道教文化意象 晚唐诗歌特点 送别诗传统 律诗对仗规则

  • 三清路:道教术语,指通往玉清、上清、太清三境的道路,象征崇高境界。
  • 五色毫:传说中仙人用五色霞光制成的笔,此处比喻文采斐然。
  • 鸾凰:传说中的神鸟,喻指德才兼备之人。
  • 龙津:指科举考场的龙门,暗喻进士及第。

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
1. 意象解码:解析"瑞锦""鸾凰"等意象的双重象征意义
2. 情感脉络:从"不能随世态"的孤高到"预想腾跃"的期许
3. 时代映射:诗中"仙桃"与唐代新进士"探花宴"习俗的关联
建议结合郑谷《鹧鸪》诗对比阅读,体会其清丽深婉的一贯诗风。

全诗以瑰丽意象构建双重意境:
1. 道教仙境:开篇"丹霞""三清路"等意象营造超脱尘世的氛围
2. 科举征程:"龙津""腾跃"等隐喻巧妙转化仙境意象为科举喻体
艺术特色上,七言律诗对仗工整,"秋山晚水"与"雪竹风松"形成时空对偶,尾联"春碧浸仙桃"以通感手法将视觉与味觉交融,预示金榜题名的美好前景。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郑谷为送别友人韦序赴京应试而写。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也通过道教意象和自然景物描写,寄托了对友人科举及第的殷切期望,反映了唐代士人通过科举实现抱负的社会风气。

作者信息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古诗数量:366名句数量: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