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偶怀寄左省张起居

郑谷 〔唐朝〕

令节争欢我独闲,荒台尽日向晴山。

浑无酒泛金英菊, 漫道官趋玉笋班。

深愧青莎迎野步,不堪红叶照衰颜。

羡君官重多吟兴,醉带南陂落照还。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重阳佳节众人争相欢庆,唯独我清闲无事,整天在荒凉的高台上面对着晴朗的山峦。

根本没有酒来浸泡金黄的菊花,空说什么在朝为官,位列那人才济济的朝班。

深深愧疚于青青莎草迎接我在野外漫步,不忍心看那红色的枫叶映照我衰老的容颜。

羡慕你官居要职却有很多作诗的兴致,醉后带着南坡的落日余晖返回。

1.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2. 郑谷:晚唐诗人,字守愚,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曾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3. 左省:唐代门下省的别称,张起居是诗人的友人,起居是古代官职名。

4. 玉笋班:典故,原指唐代朝官的行列,后多用来比喻人才济济的朝班或同僚。

5. 诗歌体裁:此诗为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

  • 令节:指重阳节,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
  • 独闲:独自清闲,与众人的热闹形成对比。
  • 荒台:荒凉的高台。
  • 尽日:一整天。
  • 金英菊:指金黄色的菊花,重阳节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
  • 漫道:空说,徒然说。
  • 官趋玉笋班:指在朝为官,位列朝班。玉笋班,比喻人才济济的朝班。
  • 青莎:青色的莎草。
  • 野步:在野外漫步。
  • 不堪:不忍心,不能忍受。
  • 衰颜:衰老的容颜。
  • :指左省张起居。
  • 官重:官居重要职位。
  • 吟兴:作诗的兴致。
  • 南陂:南边的山坡。
  • 落照:落日的余晖。

《九日偶怀寄左省张起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七言律诗。开篇通过对比,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重阳节的孤独,别人都在欢庆,他却独自在荒台上眺望晴山。这不仅是空间上的独处,更体现了他内心的落寞。

接着看颔联,“浑无酒泛金英菊”点出了重阳节的习俗,而诗人却没有这样的雅兴,“漫道官趋玉笋班”则透露出他对自己官职的无奈,看似有官身,却未能如想象中那般。

颈联中,诗人将目光投向自然景物,青莎迎接自己的漫步,本是美好景象,他却心生愧疚;红叶映照容颜,本是诗意画面,他却因衰老而不忍直视,这里的情感十分细腻,将内心的感慨寄托于景。

最后尾联,诗人笔锋一转,羡慕起友人张起居,羡慕他官重却仍有吟兴,羡慕他能在落日照耀下醉归,这既是对友人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朴素,却将诗人在特定节日里的复杂情感表达得十分到位,让我们能感受到晚唐文人的一种心境和情怀。

全诗围绕重阳节展开,首联“令节争欢我独闲,荒台尽日向晴山”以对比开篇,描绘出众人欢庆佳节而自己独处于荒台的情景,奠定了一种孤寂的基调。

颔联“浑无酒泛金英菊,漫道官趋玉笋班”进一步写出自己的处境,没有菊花酒可饮,空有官职在身却似无实,流露出些许失意。

颈联“深愧青莎迎野步,不堪红叶照衰颜”将情感融入景物,通过青莎、红叶等意象,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容颜衰老的感慨以及内心的愧疚。

尾联“羡君官重多吟兴,醉带南陂落照还”则转向对友人的羡慕,羡慕友人官居要职仍有吟诗作赋的兴致,在落日余晖中带着醉意返回,画面感十足,也反衬出自己的落寞。

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将诗人在重阳节的复杂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是郑谷在重阳节所作,寄给左省的张起居。重阳节是亲友相聚、赏菊饮酒的节日,而诗人此时却独自清闲,由此触景生情,写下此诗表达自己的心境以及对友人的羡慕之情。郑谷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表现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和对世事的感慨,此诗也体现了他诗歌的这一特点。

作者信息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古诗数量:366名句数量: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