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时岂不别,此别异常情。
南国初闻雁,中原未息兵。
暗蛩侵语歇,疏磬入吟清。
曾听无生说,辞师话此行。
常时岂不别,此别异常情。
南国初闻雁,中原未息兵。
暗蛩侵语歇,疏磬入吟清。
曾听无生说,辞师话此行。
平时也不是没有分别,可这次分别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意。
南方刚刚传来大雁的叫声,中原地区战乱还没有平息。
暗处的蟋蟀声打断了我们的交谈,稀疏的钟声融入清雅的吟咏之中。
曾经聆听过关于无生的佛法宣讲,如今辞别师父诉说这次出行的缘由。
1. 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这样的称呼。
2. 无生:佛教术语,指无生无灭,是佛教中重要的法理概念。
3. 晚唐社会背景:晚唐时期,政治腐败,战乱不断,社会动荡,这种时代背景对很多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崔涂的这首诗便是体现之一。
4. 律诗特点: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典型特征。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诗人在秋夜与兴上人离别,开篇就告诉我们这次离别不同寻常。为什么不同呢?因为当时中原还处于战乱之中,这就使得离别多了一份对时局的忧虑。
再看具体的诗句,“南国初闻雁”既点明了时节是秋天,大雁南飞,也为离别增添了几分萧瑟之感。而“暗蛩侵语歇,疏磬入吟清”这两句,通过描写蟋蟀声和钟声,把离别时的环境刻画得十分清幽,这种清幽的环境反而更能衬托出离别的伤感。
最后尾联提到“无生说”和“辞师”,这让我们了解到诗人与兴上人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精神寄托。在战乱的年代,这样的离别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分别,更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和平的期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把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时期人们在乱世中的复杂心境。
首联“常时岂不别,此别异常情”开门见山,点出此次离别与平常不同,奠定了全诗特殊的情感基调,引发读者好奇为何此次离别不同寻常。
颔联“南国初闻雁,中原未息兵”给出了答案,南方雁鸣暗示秋意渐浓,而中原战乱未止,在这样的时局下分别,自然多了几分担忧与沉重,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相连,境界得以提升。
颈联“暗蛩侵语歇,疏磬入吟清”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暗处的蟋蟀声打断交谈,稀疏的钟声融入清雅的吟咏,以景衬情,营造出一种清幽又略带伤感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离别时的特殊情境。
尾联“曾听无生说,辞师话此行”则引入佛教元素,诗人曾聆听无生法理,如今辞别师父远行,既有对师父的不舍,也可能蕴含着在乱世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意味,使诗歌情感更加丰富深沉。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结合,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时代印记。
崔涂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从诗中“中原未息兵”可以看出,当时中原地区正处于战乱之中。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夜与僧人兴上人分别时所作,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将个人的离别之情与国家的战乱局势交织在一起,体现出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