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天竺

崔涂 〔唐朝〕

忽忆曾栖处,千峰近沃州。

别来秦树老,归去海门秋。

汲带寒汀月,禅邻贾客舟。

遥思清兴惬,不厌石林幽。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忽然想起你曾经栖息的地方,千座山峰靠近沃州。

离别以来,秦地的树木已经苍老,你归去时,海门正是秋天。

汲水时带着寒冷小洲上的月光,参禅的居所与商人的船为邻。

遥想你清雅的兴致能得到满足,不会厌倦那石林的幽静。

1.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多侧重于表现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风格或清丽婉约,或萧瑟悲凉,崔涂的这首诗便体现了晚唐诗歌清淡自然、注重意境营造的特点。

2. 送别诗常见意象:诗中“秦树”“海门秋”等意象,常被用于送别诗中,以景物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阻隔,抒发离别之情。

3. 佛教文化影响:唐代佛教盛行,许多诗人与僧人交往密切,诗作中常涉及佛教元素和僧人生活,此诗便是反映僧人生活和禅意境界的作品之一。

4. 沃州与天竺:均为唐代著名的佛教圣地,是僧人修行的重要场所,在古诗中常被提及,成为与佛教文化相关的标志性地名。

  • 天竺:此处指天竺寺,在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附近,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 沃州:山名,在今浙江新昌县东,是佛教禅宗的重要活动地之一。
  • 秦树:指诗人所在的秦地(今陕西一带)的树木,代指诗人所处之地。
  • 海门:地名,在今浙江临海县东南,是钱塘江入海口,此处代指僧人归去的地方。
  • 寒汀:寒冷的水中小洲。
  • 贾客舟:商人的船。
  • 清兴:清雅的兴致。
  • :满足,畅快。
  • 石林幽:石林的幽静,指僧人修行之处的清幽环境。

《送僧归天竺》是晚唐诗人崔涂的一首送别诗,主要讲述了诗人送别友人(一位僧人)返回天竺的情景及感受。

首先,我们从题目入手,“送僧归天竺”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送别僧人回到天竺。天竺是佛教圣地,这为诗歌奠定了一种清幽、宁静的基调。

接着看诗句内容,首联回忆僧人曾经栖息的地方,点出其修行环境的清幽,引发读者对僧人过往生活的想象。颔联通过“秦树老”和“海门秋”的对比,既写出了离别时间之长,又点明了僧人归去的时节和地点,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

颈联是对僧人归后生活的细致描绘,“汲带寒汀月”展现了僧人生活的清雅,“禅邻贾客舟”则体现了其在尘世中修行的状态,这两句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僧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最后尾联,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归乡后能享受清幽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却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将送别之情表达得含蓄而真挚,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佛教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学习这首诗,不仅能体会到诗歌的艺术美,还能了解到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这首诗通过对僧归途中及归后情景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和对清幽生活的向往。

首联“忽忆曾栖处,千峰近沃州”,以“忽忆”起笔,自然地引出僧人曾经栖息的地方,千峰环绕的沃州,既点出僧人修行环境的清幽,也暗含诗人对往昔相聚时光的怀念。

颔联“别来秦树老,归去海门秋”,“秦树老”暗示离别已久,时光流逝;“海门秋”点明僧人归去的时节和地点,秋景往往带有萧瑟之感,却也契合僧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颈联“汲带寒汀月,禅邻贾客舟”,细致地描绘了僧人归后的生活场景:汲水时映着寒汀的月色,参禅的居所邻近商人的船。一静一动,一雅一俗,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展现出僧人在尘世中保持内心宁静的修行境界。

尾联“遥思清兴惬,不厌石林幽”,诗人遥想僧人回归故里后,清雅的兴致能够得到满足,不会厌倦石林的幽静,既表达了对僧人的美好祝愿,也流露出诗人自身对这种清幽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语言清淡自然,意境清幽深远,将送别之情与对禅意生活的赞美巧妙融合,耐人寻味。

崔涂是晚唐诗人,一生漂泊,多旅居巴蜀、湘鄂、秦陇等地,其诗作多写羁旅愁思和送别之情。《送僧归天竺》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一位僧人返回天竺(今浙江杭州一带)。从诗中内容来看,诗人可能曾在秦地(今陕西)与这位僧人相聚,如今僧人要回归故乡,诗人触景生情,写下此诗以抒发送别之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僧人归乡后能享受清幽生活的羡慕与祝愿。

作者信息
崔涂

崔涂字礼山,江南人。文德进士。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作客,多羁愁别恨之作,情调抑郁低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古诗数量:114名句数量: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