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舅

崔涂 〔唐朝〕

中朝轩冕内,久绝甯家亲。

白社同孤立,青云独并伸。

致君期折槛,举职在埋轮。

须信尧庭草,犹能指佞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朝廷的高官显贵之中,很久没有宁家的亲人了。

我在隐士所居之处独自坚守,而您却在青云之上独自得志升迁。

期望您能像朱云那样敢于折槛直谏以辅佐君主,履行职责时能像张纲那样勇于埋轮弹劾权贵。

要相信尧帝庭前的屈轶草,依然能够指出奸佞之人。

1. 崔涂:晚唐诗人,字礼山,其诗多写离恨别愁和羁旅情思,风格清新峻拔。

2. 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后代指官位爵禄,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高官显贵或仕途。

3. 白社:原指晋代高僧慧远在庐山东林寺所结的白莲社,后泛指隐士或僧人聚集的地方,也代指隐居生活。

4. 折槛典故:出自《汉书·朱云传》,朱云为谏臣,曾攀折殿槛直谏,后成为直臣敢谏的象征。

5. 埋轮典故:出自《后汉书·张纲传》,张纲埋轮弹劾权贵,后成为不畏权贵、勇于弹劾奸佞的典故。

6. 尧庭草(屈轶草):古代传说中的瑞草,生于尧帝庭院,能指向奸佞之人,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识别奸邪、弘扬正义。

  • 中朝:指朝廷。
  • 轩冕:古代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礼帽,此处代指高官显贵。
  • 甯家亲:指宁姓的亲人,这里应指诗人的舅舅。
  • 白社:古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后常用来代指隐士或隐居生活。
  • 孤立:独自坚守,此处指诗人自己隐居的状态。
  • 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或远大的志向,这里指仕途得意。
  • 并伸:独自得志升迁。
  • 致君:辅佐君主,使其成为圣明之君。
  • 折槛:典故,汉时朱云曾上书请斩张禹,成帝怒,欲杀云,云攀折殿槛,后成帝感悟,赦云,修槛以旌直臣。后以“折槛”为直谏之典。
  • 举职:履行职责。
  • 埋轮:典故,东汉张纲为御史,奉命巡按贪腐,他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遂弹劾权贵。后以“埋轮”指不畏权贵,直言弹劾。
  • 尧庭草:指屈轶草,传说尧帝时的一种瑞草,能指认奸佞之人。
  • 佞人: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奸邪之人。

《寄舅》是唐代诗人崔涂写给舅舅的一首诗,通过对双方处境的对比和对舅舅的期许,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与抱负。

首先,诗的前两联着重于处境的对比。“中朝轩冕内,久绝甯家亲”说明舅舅在朝廷为官,而自己与朝中亲族疏远;“白社同孤立,青云独并伸”则进一步写出自己隐居的孤寂和舅舅仕途的顺利,这种对比为后文表达期望做了铺垫。

接着,颈联是全诗的重点,诗人运用“折槛”和“埋轮”两个著名的典故,寄寓了对舅舅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在朝廷中担当起责任,像古代的直臣一样,敢于直言进谏,弹劾那些危害朝政的奸佞之人,辅佐君主成为圣明之君。这不仅是对亲人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自身的政治理想和高尚品格。

最后,尾联以“尧庭草”的典故收尾,强调了正义的力量,相信即使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依然有能够识别奸佞的力量存在,也暗示了对舅舅能够坚守正道、发挥作用的信心。

整首诗虽篇幅不长,但情感真挚,用典精准,将个人的亲情与家国情怀融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性,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诗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忧思与追求。

这首诗开篇“中朝轩冕内,久绝甯家亲”,点明舅舅在朝廷为官,而自己与朝中亲族久已隔绝,形成对比,既交代了双方的处境,也隐含着一丝疏离感。

“白社同孤立,青云独并伸”进一步对比诗人自己隐居的孤寂与舅舅仕途的得意,用词平实却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舅舅的欣慰,也透露出自身的落寞。

颈联“致君期折槛,举职在埋轮”是全诗的核心,诗人用“折槛”“埋轮”两个典故,殷切期望舅舅能以古代直臣为榜样,在其位谋其政,敢于直谏,弹劾奸佞,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政治情怀和对亲人的深切期许。

尾联“须信尧庭草,犹能指佞人”以尧庭屈轶草的典故作结,既呼应颈联的期望,又充满了对正义终将彰显、奸佞难以遁形的信念,使诗歌的主旨得到升华,语气坚定有力。

全诗语言质朴,用典恰当,情感真挚,通过对比和用典,将个人情怀与政治理想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的品格与抱负。

崔涂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写羁旅愁思、家国感慨。从诗题《寄舅》可知,此诗是诗人写给舅舅的作品。当时诗人可能处于隐居或不得志的状态,而其舅舅则在朝中为官。诗人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亲人在朝为官的关注,也寄托了对舅舅能在朝堂上坚守职责、直言进谏、辅佐君主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政治的一些状况以及诗人自身的政治理想。

作者信息
崔涂

崔涂字礼山,江南人。文德进士。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作客,多羁愁别恨之作,情调抑郁低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古诗数量:114名句数量: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