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宿鹤林寺

崔涂 〔唐朝〕

步步入林中,山穷意未穷。

偏逢僧话久,转与鹤栖同。

烛焰风销尽,兰条露湿空。

又须从此别,江上正秋鸿。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步步走进林中,山路已到尽头,游兴却依然未尽。

恰巧遇到僧人,与他长谈许久,辗转间竟与仙鹤一同栖息。

烛火的火焰被风吹得渐渐熄灭,兰草的枝条被露水打湿,显得空寂。

又必须从这里告别,江上正有秋天的鸿雁飞过。

1. 晚唐诗歌:崔涂是晚唐诗人,晚唐诗歌多带有感伤、孤寂的色彩,此诗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2. 羁旅诗:这首诗属于羁旅诗范畴,通过描写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诗人的思乡、离愁等情感。

3. 意象:诗中“秋鸿”“烛焰”“兰条”等都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秋鸿”常象征着离别、思念;“烛焰”“兰条”则烘托出清幽孤寂的氛围。

4. 对仗:颔联“偏逢僧话久,转与鹤栖同”和颈联“烛焰风销尽,兰条露湿空”在句式上具有一定的对仗特点,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 鹤林寺:寺庙名称,具体位置不详,在唐代诗作中常被提及。
  • 步步入林中:一步一步走进树林里。
  • 山穷意未穷:山已经走到尽头,但兴致却没有穷尽。穷,尽。
  • 偏逢僧话久:恰巧遇到僧人,交谈了很长时间。偏,恰巧;僧,和尚;话久,长时间交谈。
  • 转与鹤栖同:辗转之间,和仙鹤一同栖息。转,辗转;栖,栖息。
  • 烛焰风销尽:烛火的火焰被风吹得熄灭了。销尽,消失殆尽。
  • 兰条露湿空:兰草的枝条被露水打湿,(周围)显得空寂。兰条,兰草的枝条;露湿,被露水打湿。
  • 又须从此别:又必须从这里告别。须,必须;别,告别。
  • 江上正秋鸿:江面上正有秋天的鸿雁。秋鸿,秋天的鸿雁。

《秋宿鹤林寺》是晚唐诗人崔涂的一首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在秋天走进山林,来到鹤林寺,与僧人长谈,留宿寺中,次日又不得不告别,诗中记录了这一过程中的所见所感。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既有漫步山林的兴致,也有与僧人交谈的闲适,更有离别时的不舍与惆怅。这些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巧妙地传达出来。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颈联通过描写烛火熄灭、兰条沾露的景象,烘托出空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尾联以江上秋鸿为景,增添了离别的愁绪。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用朴实的文字勾勒出鲜明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

理解这首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晚唐诗歌的风格特点,以及古代诗人在羁旅途中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更深入地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留宿鹤林寺的所见所感,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

首联“步步入林中,山穷意未穷”,写出了诗人漫步山林的过程,山路虽尽,但游兴不减,为下文留宿寺庙做了铺垫。

颔联“偏逢僧话久,转与鹤栖同”,叙述了与僧人长谈以及与鹤同栖的经历,体现出寺庙的宁静,也暗含诗人对这种清幽生活的片刻享受。

颈联“烛焰风销尽,兰条露湿空”,描绘了秋夜寺庙的景象,烛火被风吹灭,兰草沾露,营造出空寂清冷的氛围,景中含情,透露出一丝孤寂之感。

尾联“又须从此别,江上正秋鸿”,写诗人不得不告别此地,看到江上秋鸿,更添离愁别绪,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

崔涂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写羁旅愁思、离情别绪等内容。从这首诗的题目《秋宿鹤林寺》及诗句内容来看,此诗应是诗人在一个秋天,留宿于鹤林寺时所作。当时诗人可能正处于旅途之中,来到鹤林寺,与僧人交谈,感受着寺庙周围的秋夜景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旅途中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些许感悟。

作者信息
崔涂

崔涂字礼山,江南人。文德进士。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作客,多羁愁别恨之作,情调抑郁低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古诗数量:114名句数量:422